目前分類:教育 (5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你是晉惠帝養育專家嗎?
~~~如果沒有教會 同理心,教育是失敗的。~~~


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
「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
我心裡好痛,回 家說給 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 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李家同生氣了 ,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 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

黃春明、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 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 

中央大學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 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洪蘭很吃驚, 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 」「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 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大人教孩子對人 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人」。

「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是:『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 要這張名片。」

嘉義一位 國小女 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 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

沒鞋的小妹 「再買就好啦」

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 盆了,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光腳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 班上有個孩子感想是:「再買一雙就好了,幹嘛那麼辛苦?」老師看 著學生,「他腳上穿的是NIKE,用的是名牌,暑假去美國度假一 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女老師指 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你不好好讀書, 將來就像這樣辛苦工作賺錢,沒有前途!」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 覺。

無數晉惠帝在你我身邊

「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 情心。」
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他曾在建中任教數 理資優班,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那些M型社會 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

有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 學,但現在課本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了,有一頓沒一頓。富小 孩不解。資優生「祖辰」在週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地方,他們可以搬家啊。」游森棚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 ,但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

游森棚思考:祖辰家境富裕,一路順遂,「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 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 個小小位置的辛苦」。祖辰並不是個案。游森棚說,許多名校學生家 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 世界。

未來的菁英了解世界嗎?

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 策位置,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真實世界。「將 來,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可能為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

「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教育是失敗的。」游森棚說。
-----
轉載自網路
後記:沒有同理心,就不可能有感恩的心,不懂的感恩、惜福,就會 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如果家庭教育沒有教好小孩,就別指望學校 教育能夠代替父母親把小孩子教好。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長沙南雅中學一新生發言稿,震驚所有家長! !】


                                                              2013-7-22 12:50


大家好,我是王寧。


今天能站在這裡,純屬偶然。


為什麼說偶然呢?


因為,南雅是個人才濟濟的地方,164班是一個優秀的集體。


個人認為,班級前二十幾名的同學,時機適宜,誰考班上第一名都有可能。


媽媽對我說:考了第一名,不要有壓力,這一次已證明了你有考第一名的實力。


以後,出現名次上下浮動都很正常,以平常心對待。


先說明一下,因為時間緊,這份發言稿是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寫的,


下面就孩子的學習和家庭教育的幾個觀點和大家探討一下:


 


1、關於分數。


從小學開始,爸爸媽媽對我就是這樣要求的,


只要學習態度好,考試考多少分都不會怪我,


所以,我考試對分數沒什麼壓力,


所以很少有發揮失常的時候,成績也差不到哪去。


我的經驗就是:像考試一樣做認真做作業,像做作業一樣地輕鬆考試。


初中了,媽媽重新告訴我:考試,只要考出你的真實水平,就可以。


比如,某次考試,你的真實水平是90分,你考了90分,就很好。


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你只考了70分,那爸爸媽媽就會為你遺憾,因為你的努力付出沒有得到對等的回報。


在我們家,分數引起的反應基本上是波瀾不驚的,考100分也好,80分也好,沒什麼太大的反響。


人生處處是考場,從容面對,考出自己真實水平就好。在我們家,物質也不與分數,成績掛鉤。


物質上的東西,能給生活帶來便利,而爸爸媽媽的經濟能承受的,就會給我買,與成績沒關係。


爸爸媽媽認為,那種掛鉤很容易培養孩子的功利思想,而偏離了學習和生活的本質。


我身上不缺零用錢,錢包裡有一張銀行卡備用,家裡的小盒子裡,爸爸媽媽也常放了幾百元零錢備用。


爸爸媽媽的理念是,在當今充滿誘惑的時代,孩子不缺錢、不缺愛,到外面走彎路的概率就要小很多。


 


2、享受生活。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有能力創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我們覺得,享受生活,不要說等你長大以後,而是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


有一次,一位奶奶對我說,你父母對你這麼好,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報答你的父母。


媽媽更正了這種說法,對我說:對父母的報答不是很高的分數,而是從現在開始,好好活著,每一天。


所以,學習只是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交朋友、看電影、打扮漂亮、和小狗狗玩、適當上網玩遊戲放鬆、


去鄉下陪伴疼愛我的奶奶、外婆外公、聊有好感的男生等等這些讓我的生活很豐富,


也讓我的生活充滿了愛,生命之火激情燃燒。


媽媽說,她從我的每一篇作文中,都感覺到了我對愛的理解。


 


3、閱讀經典。


閱讀經典,是學好語文的關鍵。也是理解人生的重要途徑。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必定有它的卓越之處。


從去年開始,我開始閱讀外國經典名著。


我強烈地感覺到,我的作文、考試做閱讀題目都上了一個台階。


在閱讀的時候,並不一定感覺到明顯效果,但寫起作文來,筆下的文采彷彿不是自己的,涓涓流出。


這就是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了閱讀者的生命。


建議大家不要讓孩子讀那種快餐書籍,比如各種雜誌、童話故事、如何成功速成等等,


要讀經典的的世界名著。可能剛開始讀,會找不著感覺,但讀上兩三本,就會找到節奏。


有一次,媽媽問我:你閱讀名著時,感受到愉悅了嗎?


我說,感受到了!那一刻,媽媽很欣慰。因為,愉悅,是最高層次的享受。


從階段性的作用上講,閱讀經典可以使語文成績提高十分左右,這十分左右對於中考來說,是多麼重要。


 


4、音樂的熏陶


閱讀、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其終極意義都是讓人在某一階段感到愉悅,讓靈魂舒展,輕盈。


孩子們時間很緊張,媽媽平時在接送我,或開車一起外出的時候,


會根據情況適時的挑選一些高雅的音樂在車裡放。


我在放鬆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接觸到了一些世界名曲,和一些歌詞寫得很好的歌曲,


這一次我的作文拿了高分,就是以平時在車上聽到的那些音樂為題材寫的。


 


5、潤物細無聲。


現在的孩子叛逆心極重,我也不例外。


比如閱讀,聽音樂這些事情,


我媽媽做得很隨意,不露痕跡,


根據我的情緒來,在我想休息或者做其他事的時候,


她會尊重我的意見,不強行攤派。


 


6、訓練孩子的獨立性,有主見。


從小,爸爸媽媽就有意識地培養我的獨立性。


因為,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最重要的。


因為,人生很多事情不是只有一個選擇,可以有很多選擇,


每一種選擇都有一定的道理。


不要用家長心中的選擇去評價孩子。


比如:我五歲的時候,天氣很熱,從幼兒園出來,很渴,想要喝飲料。


媽媽給錢給我,讓我自己去買。


我害羞,因為從未嘗試過,害怕,就不肯自己去。


媽媽告訴我,現在你有兩個選擇,


一是自己去買,然後喝。一是自己不去買,那就忍著,回家再喝水。


我猶豫了一下,選擇了不去買,忍著。


媽媽覺得這也是一種選擇,就尊重我,也不評價我。


小學時,放學下雨了,媽媽也不會主動送傘。


她知道,我總會想辦法的,比如,和同學共撐一把傘,


比如在教室裡先做作業,比如去超市裡避雨,順便逛一逛超市。


因為,我曾對媽媽說過,你女兒沒你想像的那麼蠢,總會想到辦法。


再比如:現在我買衣服,媽媽只負責出錢。


上次,和同學一起去買地攤貨,25元買了一件襯衣,穿到學校來了,


媽媽說也還漂亮,但建議我把那些線頭剪一下,別讓人一眼就看出地攤貨。


第二次,我又去買了一件,拿回來就覺得小了。


媽媽也沒評價我,建議我送給一個比我矮一點的朋友了。


這都是我的選擇,爸爸媽媽都尊重我。不作負面評價。


就是這樣,我一路思考,爸爸媽媽一路尊重,我漸漸長大了,遇事不逃避,學會思考,有自己的主見。


 


7、關於粗心


經常聽見有家長這樣說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這次錯的題目好多都知道做,就是粗心啊。


在這裡,我想談一談我們家的觀點。


從五年級起,媽媽就告訴我:粗心,就是能力差,學得不紮實的表現!


任何時候,都不要說是因為粗心沒考好。


也請家長不要再為孩子找這個推脫責任的藉口。


細心、沉穩、腳踏實地是必備的能力,


如果具備了這些能力,偶爾丟一兩分,可以理解,


超過兩分,就是能力還欠缺,學得不紮實。


這個觀點,媽媽五年級開始和我交流,我也漸漸認同。


所以,我正常情況下能考高分,成績穩定,這個觀點應該起了很大的作用。


 


8、培養孩子的能力


家長要放手,在可控的範圍下盡量放手。


比如,做一件事,孩子去做,可能只能打30分,


你不滿意,罵他,甚至代替他做了,當時事情的效果可以打90分。


但請家長注意,這90分,永遠是你的90分,孩子仍然是0分。


如果,你讓他做,用他不反感的方式指點一下,


這一次可能只是30分,下一次就有可能是60分,


再下一次,可能就是95分,甚至比你做得更好。


所以,家長要學習聰明地示弱,把機會讓給孩子,


並及時鼓勵肯定孩子。爸爸媽媽終將老去,


要學會把舞台適時地讓給孩子,讓他們發揮。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實踐、思考中,不斷長大,獨立,然後超越父母。


長江後浪拍前浪,我爸爸媽媽常常很幸福地被我拍死在沙灘上。


 


9、賞識孩子,扶持孩子的自信,呵護孩子的自尊


中華民族是個謙遜的民族。


在教育孩子方面,卻容易走入一個誤區。


不注意賞識孩子的優點,而過份強調孩子的錯誤。


當我做得對的時候,爸爸媽媽會及時肯定我,表揚我。


媽媽平時在同朋友談話時,談到孩子的時候,她會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優點。


我們偶爾聽到,表面會裝得不在意,


實際上,我們很在意,得到肯定的這些優點,


我們會繼續堅持,越來越好。


會按照父母描述的那樣優秀的樣子去校準自己的言行。


當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就事論事地分析。


不哆嗦,不翻舊賬。正確面對事情,改正就好。


事情過了,繼續過美好的生活,不要把負面情緒過分強調和延伸。


最錯誤的方式是,在公眾面前訓斥孩子,丟孩子的臉。


家長們,請呵護孩子脆弱的自尊!


當然,是人就會有缺點,我也有一些缺點,就不在這裡說了,呵呵。


 


10、必然性與偶然性。


開始,我說我考第一名是偶然,


現在我想告訴大家,當爸爸媽媽用心地把孩子呵護好了,


這種偶然,就是必然!


孩子具備了努力、堅強、細心、有愛心等等這些品質,


偶然地考上一次或幾次第一名就成了必然。


最後,我向關心、教育我的老師們、我的爸爸媽媽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你們辛苦了!謝謝你們!


向曾經關心、幫助我的朋友們、同學們說一聲:謝謝!


老師們、家長們: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祝同學們:生活開心、學業有成!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前教育破壞想力 (摘自 父母學堂)


 


臺灣的孩子真的「輸在起跑點」


 


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佔總數的一半,但德國憲法禁止過早開發孩子的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Hard Disk),留給孩子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教育重點在:


 


1、基本社會常識。


2、動手能力。


3:保護孩子情感胚胎,澆灌情商,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祇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 向學校 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電腦的硬盤(Hard Disk),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培養孩子的情商,特別是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例如匈牙利立法規定:嚴格禁止教授幼兒園期間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幼兒園的教育是免費的。(Ungarn 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ä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ärten ist kostenlos.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臺灣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臺灣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臺灣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7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麼簡單。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藉鑑。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敗有獎    本文摘錄自:《家有中等生》

這些天,兒子怪怪的,蜘蛛似地整日黏在網上。
我暗自納悶:「他在聊天,玩線上遊戲,還是看影片?」

下線之後,他也是若有所思,跟他說話心不在焉,
宛如走火入魔。這些年來,我們彼此信任相處的默契,
我在等待,他親口告訴我緣由。

他沒有辜負我,謎底終被揭開,他見我經常發表文章,
便下定決心,要與老媽比高低。

於是,將自己的作文,貼在一家兒童刊物的約稿網裏。

一次、兩次,不停地失敗,可是他不服,
得到了編輯的指導後,又繼續衝刺。

終於有一篇被留用,編輯說,文筆精彩,相當看好。

他說:「表現得那麼神秘,只是想給你一個驚喜。」

收到這份驚喜的,卻不只我一個。
到底是孩子,藏不住心事,幾乎要昭告全天下,
親朋好友、老師同學,無人不知。
班導師允諾,一看到雜誌,就給他頒發「創作之星」獎。

可是,雜誌卻遲遲不來,兒子日日巴望著,
郵差一來,他總最先迎上去,然後落寞地走開。

忽然有一天,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很久才出來。
他告訴我,編輯在網上留言,那篇文章始終沒過終審。
他默默地吃飯,寫作業,洗漱。

我抱著一盒漫畫書,敲開他的門。
這個禮物,是他夢寐以求的,他卻倔強地扭過頭去不接。
我說:「這是獎品,是失敗獎。」
他驚訝地睜大眼睛,薄薄的單眼皮澀澀地重疊著,
很顯然他哭過。

我誠懇地說:
「我要獎勵你,你勇敢地向媽媽挑戰,
又勤奮地練習寫作,作文取得那麼大的進步,
兒子,我真的為你驕傲。」
他抬起頭,頓時眉宇舒展開來。

第二天放學,他開心極了,
說大家都羡慕他有這麼酷的媽媽,居然給孩子發失敗獎。

而那個失敗在孩子們眼裏,竟然也變得光彩奪目了。


我做飯,兒子翻看著桌上的《讀者》,
裏面轉載了我的《親人節快樂》一文。

兒子發現雜誌設了一個<最受讀者歡迎的文章獎>,
可以透過發訊投票。
他一下振奮起來,預備在親朋好友間拉票,
我忐忑不安地說:
「兒子,這不好吧,如此興師動眾,萬一失敗了,
媽媽該多不好意思啊!」

他笑了:「媽媽,別怕失敗,失敗了,我也給你發獎!」
我暗自慚愧,我們這些大人指導起孩子來,
個個都很權威,一旦遇到同樣的事,
最缺乏勇氣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新一期《讀者》上市了,兒子拉著我,
急急地去看獲獎名單,看一遍,沒有我,
再看一遍,仍然沒有。

他呆住了,半晌才說:「媽媽,我們又失敗了。」
聽到這個脫口而出的「我們」,我心裏微微一暖,
仿佛有早春的陽光,灑落心底,
原來,有愛的人在旁邊,連失敗都有甜蜜的滋味。

第二天,我剛起床,兒子就高喊著口令進房來。
他昂首挺胸、踢正步敬禮,
然後,舉起一個紙筒,開始發表莊嚴的頒獎演說。

可是,剛開頭就忘了詞,他滿臉尷尬,
乾脆直接把獎品塞給我。
那是一個金色的小球,用手指一捏,
就有嬰兒此起彼落地嬌憨、無邪笑聲,
極富感染力,我們倆爭著去捏,刹那間笑聲滿屋。

兒子的生活,竟漸漸變得精彩紛呈,
隔些時候就有最新消息播報
──數學測驗成績不佳、口語比賽獲獎、乒乓球賽慘遭淘汰、競選音樂課代表大獲全勝……
勝了,由學校發獎,
輸了,由媽媽發獎。

他愈戰愈勇,仿佛每一次挑戰,都有無窮樂趣。

他的班導師對我感嘆,你兒子變得好勇敢,
愈來愈讓人刮目相看。

早餐桌上,
我問道:「連班導師都刮目相看了,
是你改寫了金氏記錄,還是改變了全球氣候?」
他說:「我給老師發了一個失敗獎。」

失敗獎 都給到 老師去了,
原來是這個舉動引人側目與驚嘆,
我不禁戲謔著說:
「如果下次你要給外星人發失敗獎的話,
一定要邀請我去做觀禮嘉賓喔。」

沒多久,我接到一個遠從珠海打來的電話。
對方說,他去年學校剛畢業,曾在兒子的班裏試敎。
那天早上由於扁桃體發炎、高燒,再加上緊張,
課上得一團糟,實在撐不下去,他狼狽得想逃。

他在學生們面前告解:
「這節課太失敗了,我知道自己不會被錄用,
我們提前下課吧。」
說著,年輕的淚,就那麼當眾落下。

忽然,我的兒子舉起了手,
對新老師說:
「我們家有個失敗獎,無論誰失敗了,都可以領獎。
因為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收集很多的失敗,
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新老師頓時傻了。

兒子給新老師的獎品,是首流行歌,
歌名是──《我的麥克風》。
先是他一個人唱:
「是誰搶走了我的麥克風,沒關係,我還有我的喉嚨,
是誰看扁了我沒有觀眾,我自己,第一個被感動。」
後來,孩子們漸漸都站起來,
跟他一起唱:
「有誰成功沒下過苦功,有誰出生就拿著麥克風?」

歌聲越來越響亮, 連評委 老師都不禁動容。

而那位失敗者,在向孩子們鞠躬時,已是淚流滿面。

他說,他得到了世上最好的獎品,
他發誓,一定要成為最好的老師。
臨走時,他記下了兒子的電話號碼。

「現在,我是三年級的班導師,
我在班裏設了一個失敗獎,所有的孩子都相信,
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
收集很多的失敗,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

門鈴響了,郵差送信進來,
是給我的一本雜誌和一張淺綠色的匯款單,
附註欄寫著──「最受讀者歡迎文章獎」,
我急忙翻開書,我竟然是第一名,
原來,獲獎名單要隔兩期才會公佈。

「我們都成功啦!」

兒子用他的鼻尖,緊緊抵住我的額頭。
歲月綿長,成功、失敗我們都該好好地享受,
只要有顆勇敢的心,無論遇見的是什麼,
都是生命一場又一場的豐厚的恩賜。


即使失敗也沒關係

許多孩子有遇上一點挫折就垂頭喪氣的通病,
對於這樣的孩子,不論如何鼓勵或斥責,
都不太能夠發揮效果。

要使孩子擺脫消極內向的個性,
必須先教導他們「失敗的價值」。

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自身的挫敗經驗,
告訴他們自己從中學習到的事情,
促使孩子效法父母,慢慢不再畏懼挫折。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大教授:最難的一課,我們卻沒教給學生


撰文者:郭瑞祥/文;陳建豪/採訪整理(來源.天下文化出版社提供)


 


「老師,您可以幫我寫推薦信嗎? 這是我過去七個學期的成績單。」最近一位大四女同學來看我,希望我能為她撰寫申請研究所的推薦信。 


看了她的成績,我嚇一跳,從大一到大四的過去七個學期,她每學期都是書卷獎得主!在臥虎藏龍、會念書的學生比比皆是的台大校園,這並不容易,可見她多麼用功! 


但我一開口,卻是潑了她一頭冷水,「同學,妳能不能不要繼續拿第一名?」「為什麼?追求好成績有什麼不對嗎? 要申請國外的好學校念碩士、博士,難道不應該有好成績嗎?」面對她不解的神情,我請她在研究室坐下來,「讓我花一點時間,說個故事給妳聽好嗎?」 


說實話,在台大教學十八年,我最擔心的學生,不是成績吊車尾的同學,反而恰恰相反,竟是每一科都拿第一名的傳統好學生,最讓我放心不下⋯⋯ 


這個故事,就從多年前一個很認真、也常拿書卷獎的台大學生說起。 


曾經,有一個高中念建中、大學讀台大,在別人眼中考起試來一帆風順的台灣年輕人,在長期努力不懈下,終於如願以償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與博士。當時,在他心中,「成功」的人生像是一條有軌跡可尋的直線,從麻省理工以漂亮成績畢業,等於拿到「成功」的第一個入門磚。 


他告訴自己:「我來美國可是來讀書不是來玩的,好好拚功課吧!」這個台灣學子,從小念理工科,愛運動,愛念書,但對於美國的流行文化、同學間多采多姿的社交生活,格格不入、甚至手足無措。於是他一心向學,果然,念碩士的兩年與博士第一年,每一個科目都拿下漂亮的A 


在麻省理工,A就是最高的分數了,科科都拿A,真是不容易的好成績。 


他內心不免小小驕傲,頗以自己為榮,也一直以為,自己的指導教授,一定也為他高興,畢竟置身於一群天才學生中,他的好成績堪稱「第一名」呢。 


A成績,終於碰到大鐵板了。有一門陌生卻又必修的重要課程,他上了幾個月後,內心有數,成績大概不會太理想,雖然及格絕對沒問題,但A恐怕拿不到了。這個「好學生」乾脆壯士斷腕,期末考前,毅然退選這門課,避免成績單出現B的「恐怖」危機。 


很多美國同學不理解,老師更覺得奇怪,學分費交了,也認真上了幾個月,為什麼他要退選?只為了避免成績單不好看?這個理由對美國人來說,太不可思議了!來年,他再度挑戰這門必修課,一路穩紮穩打,加倍用心,但期末成績出爐後,他,竟拿到了第一個不是A的成績!之前的退選,無異於一場時間與金錢的徒勞無功。 


沮喪的他,有點難為情的去見了美 國指導 教授,甚至,帶著歉意去的。然而,指導教授卻十分開心的恭喜他!恭喜他沒拿到A!教授語重心長的說:「我真是太替你開心了! 你從今日起,再也不必為拿A、拿高分而念書,你總算可以放膽,去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情了!」 


那,什麼才是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 教授笑著回答:「去犯錯與創新吧!藉著課本教你的基礎,然後去有計畫的犯錯、嘗試創新。這才是有價值的!」 


台灣小子,如當頭棒喝般醒悟:什麼才是追求知識的本質?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尋求突破,繼續為下一代累積新知,以創新動能造福人類社會,才是知識的本質。好吃的蛋糕是本質;而好成績,只是裝飾的美麗奶油花朵罷了。 


「怕輸」心態造成保守的選擇 


我,就是那上面故事裡的主角、曾經認錯方向的台灣小子。 


當我被MIT指導教授,點出求學觀念上的根本錯誤後,其實是非常受用的。在此之前,我把所有的精神力氣、大概有九成,都放在完成作業、求取高分,而只拿一分的餘力,用以做研究。 


但後來,我大幅度更改比例,變成了兩成力氣做功課,八成心思做新研究。以前,一拿到作業,就認真埋頭苦寫,確保盡善盡美以得好成績,後來卻變成了要交作業的前一天,才開始熬夜趕報告。 


這並不是說我偷懶,而是我發覺,做新的研究才是更大的挑戰,收穫更多,所以我選擇先做研究。


研究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無底洞,回報會比較慢,不像考試成績馬上就出來,但這才是真正的學習過程,而且雖然回報慢,收穫卻是紮紮實實、屬於自己的,不是考完試就一半還給老師的表面好成績。可以說:那個當下椎心刺骨的B,釋放我長久以來讀書是為了追求漂亮成績的功利迷思,轉向真正的學習本質。


觀念一改變,學習反而突飛猛進。大多數人要念六年方能結 束的 博士班,我四年就畢業了;因為我把時間與精神,花在對的地方、並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最終得到了教授的肯定,畢業論文順利通過。 


「怕輸」文化造成保守的心態 


回到台灣教書後,這些年來,我對當時的心情又有一層新的體悟。當年我對科科A的追求,除了從小相信認真念書就是為了追求好成績的迷思,背後,更深的原因是「怕輸」。怕輸、怕沒面子的心理框架,一直到現在,仍然在很多個體、甚至很多企業發展上看到,形成一種保守的文化,妨礙創新的嘗試。


台大管理學院每年都送很多學生到國外著名大學做交換學生。最近一個同學從北歐的大學交換半年回來,與我分享心得。 


她的班上有一半是當地學生,另一半是來自義大利、法國、德國、韓國、印度等全球各地的交換學生,有很多分組討論和報告要做。她發現,台灣去的學生,理論學得很紮實,程度一點也不輸外國學生,但自信心明顯比較不足,即使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觀點,但不那麼能夠系統化組織與勇於提出思辯討論。相較之下,「歐洲的年輕學生可能理論基礎比不上我們,但他們不害怕,很敢說出口,討論激盪,發現真的有興趣的地方,再去深入鑽研,很有創意和想像力。」 


她的心得我完全瞭解。因為怕輸怕被別人笑的心理,出現在許多層面上,例如阻礙學習新語言(不敢開口怕被笑)、討論課上沉默者占多數,發言的永遠那幾個,但下了課大家卻七嘴八舌意見多多。 


我曾經反省,為何必須到了美國求學、從別人的文化反射出來,才看清自己的迷思? 為什麼在台灣時,從來沒有發現過、從來沒有反省過? 


答案很簡單。在台灣現有的升學制度下,包含高中基測、大學學測,我們的遊戲規則就是,誰會考試,誰就是贏家!30年前,我念書時如此,現在亦然。 


我們從小經常聽到的童話故事是,王子好不容易排除萬難與公主結婚,然後呢? 就沒了。從沒有告訴我們,王子公主可能吵架啊!人生的本質就是無常的變動。如果有一天,公主離開了,王子該如何?


沒有人教過我們,我們也從來不會教學生,關於人生,種種的真實與艱難,種種的難堪與不堪。這些,反而是我在歷經人生後,最想要獻給學生的禮物。


人生總有悲歡離合,但我希望我的學生,都比我更有能力,去面對課堂以外的人生挑戰。


如何做? 其實很簡單,提前把這些人生問題,丟給學生去想,讓他們從年輕時就開始思索、有心理準備;提前為他們灌注一些力量,而不是哪一天他們突然面對了,竟只有手足無措的份。人生不會永遠順遂、悲歡離合總無情,畢業之後的人生更不會有標準答案,我想教會學生的,是他們如何為自己找尋答案?甚至是,能不能在犯錯後,鼓起勇氣選擇補考,而不是沮喪放棄,勇敢做唯一的自己。


人生說穿了,就是由無數的大小考驗組合而成,懂得為自己找到「人生導師」,絕對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加分不少。


而什麼是人生導師?「他」,可能是一份信仰、一場演講、一部電影、一本好書,重點是裡頭的精神,能不能讓你在歷經悲歡離合時,多一點力量與勇氣,繼續朝能發揮自己最大價值的方向走下去?


我不是完美無缺的老師,但真心祝福每一位學生,打開心胸、主動出擊,每天都能遇見自己的人生導師、每天都能茁壯成長。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不論是任何一方都有錯,一方可能是因,但是另一方雖然是受害者,但是表達的方式錯了,這時父母的角色就非常重要,看你是要當孩子不論對錯的靠山,還是要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老師


 


【萬一小孩在校打人闖禍】


 


我覺得現在很多家長都忽略了這點⋯⋯ 只看結果 不知道過程


 


「小外甥在學校闖禍了!」接到爸爸的電話。


 


「什麼事啊?!」我問。


 


「聽說把小朋友打到流鼻血啦!」


 


爸爸有些緊張,他要我立即前往學校了解情況並處理。


 


我一直很疼小外甥,他個性很憨厚,為何會出手打人呢?


我實在搞不懂!


 


於是立即放下手邊工作,逕往學校去……


 


進導師辦公室時,映入眼簾的是:


 


我的大姊一直彎腰卑恭的向對方家長道歉…


 


但是對方家長似乎完全不領情,脾氣火得像什麼似的…


 


對方家長還一直說要找警察來,一定要把小外甥關起來…!!!


 


看看站在一旁的小外甥,他的臉色鐵青,一肚子火氣,


 


我知道他從小的脾氣就是拗,但是從來不和人惡搞的!


 


他今天動手打人,我相信一定有他的原因…


 


我一進去導師室,什麼話都懶得說,直接抱起了小外甥,說:


 


『不要怕!舅舅來了!你什麼話都可以說!』


 


這時小外甥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


 


『打人就不對了!說什麼說!還有臉哭?!』對方家長劈頭就這樣堵我!


 


我火氣也來了,決定嚇對方一下,開口就操台語開罵:


 


X!你是三小!沒看見恁倍在教厝裡的小孩講實話喔?!』!


 


『你不滿的話,去傳人過來!』


 


『恁倍最看不起不懂事理就說:打人就不對欸人!』


 


對方先是愣住了!頓時聲音變得一片寧靜…


 


(看來,社會上多數還真的欺負善良的人…!)


 


打破沉寂,直接問老師發生事情的原委!


 


沒想到老師也說不出所以然(這時候我的火氣真的來了),


 


於是我讓小外甥告訴大家為何他要打人!


 


同時我要求被打的小朋友一起站在老師面前,要他們當面對質!


 


『美術課,我在做我的勞作啊!』


 


『他很沒禮貌,過來借我的東西都不說一下!』


 


『但是我不想要借他啊!』


 


『他每次向人家借東西都不還,也不會珍惜…!』


 


『今天他拿了我的萬能糊就跑!我就衝過去要拿回來!』


 


『但是他都不還我,我也搶不回來!』


 


『他突然把我的萬能糊往窗外丟,別的同學幫我撿起來!』


 


『他還用很難聽的話一直罵我…』


 


『我叫他不要再亂罵,他就對我比中指,還向我吐口水…』指著自己的鞋子。


 


『所以我生氣就一拳打過去…』


 


『他…流鼻血了…』


 


小外甥低著頭,很後悔的表情。


 


……………………………………………


 


當小外甥敘述過程的同時,我一直盯著這個小朋友和家長,


 


並不斷確認對方的反應,其實我完全相信小外甥不會亂說…


 


我回頭問挨打的小朋友:『 那時候老師呢?!』


 


「上廁所…」他小聲的說。


 


『他講的有沒有不對的呢…?!』我接著問。


 


「我有跟他借啊!」他反駁。


 


『借個萬能糊也沒什麼啊…!』對方家長從旁幫腔。


 


『但是他有答應要借你嗎?!』我不讓他閃躲,他回答不上來…。


 


『小氣!借我們不就好了嗎…?!』對方家長這時理直氣壯的說。


 


我狠狠的瞪了對方家長一眼,這下真的是秀才遇到兵了…


 


知道不來些突然的手腕可能沒完沒了,立即轉頭告訴老師:


 


「既然家長這麼喜歡請警察來,


 


還是請你撥電話請東門派出所的員警先生來一趟好了!」


 


這句話一出來,全部的人都愣住了!(包括對方家長)


 


接著我緩緩的說:


 


『今天我們的小孩的確打人,犯了錯,實在傷害了同學!』


 


『我們願意就法律層面完全負責,包括醫療賠償!』


 


『但沒經過別人的同意,私下拿就是偷,公開強取就是搶!』


 


『畢竟起因是對方強奪我們的物品,我們絕對不會放過!』


 


『搶奪他人財物屬於公訴罪,屬於非告訴乃論,一經提告就無法撤銷!』


 


『未來提告的話,那個部分請他們自己負責!我就此先聲明!』


 


知道自己語氣說得很緩,但是絕對有很強的殺傷力!


 


老師當然不願意打這通電話,立即出來緩頰…


 


但是我態度非常堅持,我說:


 


『既然你們讓我出來處理,對方家長也只認為是我們家的小孩很小氣,似乎所有的錯都是我們造成的!我們何必再多有爭執呢?!』


 


『讓這件事直接交給司法公正單位處理,對大家不是另一種學習嗎?!』


 


頓時對方家長突然像洩了氣的皮球,不能再多說什麼…!


 


趁著氣勢正強,我直接補了一句:


 


『還是不要麻煩警察先生來這兒好了,我們一起前往警察局,好嗎?!』


 


我直接走向對方家長面前,正式的邀約…


 


對方家長看著我說:『有這麼嚴重嗎?!』


 


情勢演變讓我覺得對我方有利,但必須忍著些,我皺著眉頭說:


 


『我不知道!』


 


『因為是你們的態度讓我覺得很嚴重啊!!!』


 


『要找警察來,是你們先提出來的!』


 


『一定要關我們家的小孩,也是你們堅持的!』


 


『換作是你,不嚴重嗎…?!』


 


『只是我覺得來龍去脈既然我們都清楚了,我也認為必須採取行動啊!』


 


『我不袒護自己的小孩,他有錯,就該承擔受罰!』


 


『但起因是你們的小孩搶奪,我也必須讓我的小孩知道我行事公正!』


 


『是非對錯我們何必再浪費彼此的時間,私下在這兒討論個沒完沒了呢?!』


 


『讓法官和執法單位來教育我們的小孩,難道不好嗎?!』


 


…………………..


 


空氣又凝結了起來………….


 


對方的媽媽突然問我:『你要告我們什麼?』


 


『搶劫或搶奪吧?!我再問一下律師會好一些!』我故意說嚴重些。


 


我看見他們已經在計算如果我這樣一告的話,他們會很麻煩…


 


頓時決定來個火上加油的手腕,


 


把胸前的錄音機(當時只有小型錄音機)拿出來,對他們說:


 


『從我進這個門,我們所有對話我都錄下音,需要時可提供法官參考!』


 


我知道這個動作是很具有挑戰性的,


 


通常的人一旦面對麥克風或者錄音、錄影時,都會收斂許多…


 


我看他們立即壓低聲音討論起來,然後對我很防備…


 


趁著對方陷入抉擇與討論之際,我看著小外甥說:


 


『你覺得你自己有錯嗎?!』


 


他點點頭。


 


『你覺得你應該怎麼辦呢?!』我問他。


 


『道歉……!!!』他小聲的說。


 


『但是不是做錯事情,靠著道歉都可以解決啊!你知道嗎?!』我補充。


 


大姊在一旁著急,但是我請她把事情交給我,不要再表示任何意見…


 


『你們討論結果如何呢?!我們可以一起去警察局了嗎?!』


 


我再次邀約對方家長。


 


『有其他方式解決嗎?!』這時對方爸爸口氣委婉許多。


 


『你說呢?!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回答。


 


『你們的小孩向我們道歉!這件事就算了!』


 


他似乎認為這是解決的方式,而且說得有些勉強…。


 


在一旁的老師似乎認為這很合理,還猛然點頭…


 


結果,我直接拒絕,說:


 


『不!!!』


 


這個拒絕一出現,大家又都愣住了…


 


『為什麼?!』對方家長認為我很無禮拒絕他們的善意。


 


我清了清喉嚨,說:


 


『該道歉的不應該只有我們家的小孩!』


 


『起因是誰呢?!你認為你們的小孩沒有錯嗎?!』


 


『請不要告訴我:被打和流血的人已經夠可憐了,所以可以免責!』


 


『那麼你認為該如何?!』對方家長問。


 


我知道他是壓抑著火氣,也知道他有些小來頭…


 


『你們的小孩也必須道歉!』我認真的說。


 


我看見他鐵綠著臉的表情實在很好玩,於是補充一句:


 


『還要正式寫和解書,請老師當第三公證人!』


 


此話一出,相信大家都會認為我不通情理,其實這是為了避免未來產生麻煩。


 


事情的結局就是如我的要求:


 


一、這2個小孩彼此道歉,互相寫一份道歉卡給對方。


二、雙方家長簽立和解書,老師當公證人。


三、此間醫療費用憑收據由我方支付。(其實也不需要看醫生,所以免付)


 


*****************************************


 


後來回到大姐家時,我問她:『為什麼妳要道歉…?!』


 


她說:『對方家長很兇,對方小孩也流鼻血…!』


 


後來我們聊很多,我略作整理如下:(僅供大家參考)


 


一、『闖禍』有時是一種無價的學習!


 


1.不要讓小孩子因此退縮了!


2.即使在外頭打架,先問清楚原因!(不要急著揍小孩,這也是一種教育!)


3.有時候我還會告訴自己的小孩:『打得好!』『我也一樣會忍不住去K他!』


4.但是事後等小孩心平氣和之後再引導:如果重來一次,有其他方式嗎?!


5.不論如何,當家長的心情必須很平緩!


 


二、即使小孩真的犯錯了,家長不必急著去道歉:


 


1.又不是家長犯錯,所以請家長不必『強出頭』吧!


2.要道歉的是小孩子,所以小孩必須在過程中了解『錯在哪』!


3.如果家長一直搶著道歉,就等於幫小孩子到處在「擦屁股」!會養成小孩倚賴!


4.『不積極作為』其實就是一種『作為』,但是家長必須耐住火候!


5.引導小孩子從單一事件,了解到「如果再有近似的情況,該怎麼辦!?」


6.讓小孩子自己知進退,這才是教育!(壓抑不是唯一或者最棒的管教方式)


 


 


三、家長必須多為自己打氣與加油:


 


1.全家人的『健康』必須排在第一位!


2.『成績』必須排在『品格』的後面!(太多家長排錯了!)


3.多找機會和小朋友聊天!(543的亂哈啦也很好!)


4.不要讓自己當『一輩子』的家長!當小孩25歲之後,該當朋友比較好!


5.不要把小孩子的問題『放大』!但要將他們的好『放大』!


6.常常給自己加油一番!


7.『家』是最好的一個一個倚靠!向著家人要能夠敞開!


8.好朋友之間也常常一起互相鼓舞!


 


【補充】


 


「把談判朝向破局的方式來談,不失為一個好方向!」


 


轉載來源:育兒大小事( 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ingfun )更多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您希望對於我們國家的教育有所貢獻,請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吧!


 


16年前﹞我聽過有人在課堂上說「尊師重道」是狗屁。


16年後﹞是我當上老師的第七年,這些年來,我的講桌上總貼著一句格言:「師嚴而道尊」。


 


現在,上級長官常提醒我們:「教育是服務業......。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但是事實上,教育不是服務業,從來就不是。


 


教育不是「產業」,教育是一種【事業】。「事業」是花錢的單位,是國家基於不得已,必須設置的花錢單位;而「產業」是用來賺錢的。


 


教育,是要建立學生的優良人格,糾正學生的道德偏差;簡而言之,是「他沒有的東西要他有,他有的東西要他沒有」,這種事情大多不順遂,怎麼會有「滿意」、「快樂」的價值觀呢?


 


當教育演變成「家長導向」,甚至於「學生導向」的時候,教育的尊嚴是不存在的;當教育的尊嚴不存在的時候,教育便是不存在的。


 


眼看私立幼稚園的老師,對學生扮小丑,對家長扮業務,我完全無法相信這有什麼教育的機制存在。


 


完全不會寫考卷的人也可以「考上」大學,而且多如繁星的學校還搶著招生,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為什麼要花這麼多自欺欺人的錢。


 


【服務業】是要賺錢的;賺錢的手段,是要討好顧客。


【教育】是花錢的;花了錢之後,來教育學生、教育家長、教育社會大眾;把幼稚的小孩、不良的學生、敗壞的社會風氣,帶領出一片光明。


 


打從教育思潮演變成「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教育是﹝服務業﹞」之後,教育的成效一落千丈,再也一蹶不振。


 


以前的《教育》,是老師挑學生,家長配合老師。


現在的《叫慾》,是學生挑老師,老師配合家長。


 


結果呢?七年級世代的被稱為草莓族,八年級的希望根本看不到。錯別字一大堆的文案,充斥於生活中,不只攤販錯字連篇,連電視、電影、報紙、甚至政府宣傳品,都一一淪陷了。


 


整個社會的知識水準和道德修養陷入了極大的困境,更具毀滅性的八年級炸彈、九年級炸彈還在後面等著。


 


大學聯考總分13分的學生,他老媽對記者說,她才不會讓小孩去念爛學校;犯下多起姦殺分屍案的某狼落網,對記者露出冷血的笑,阿嬤還大剌剌的質問為什麼要抓她的乖孫。


 


小孩不好不怪小孩,只怪別人。社會早已陷入一場「溺愛戰爭」,一切都是溺愛惹的禍!


 


因為﹝溺愛﹞所造成的社會價值崩解問題,不是只有台灣有,而是全球的問題。當溺愛戰爭已經席捲全球,台灣卻還一直傻呼呼的喜歡聞外國人的香屁。


 


台灣從「教育改革」運動初期至今,許多知名學者大力鼓吹人本主義,好像人本主義是新新時代潮流,實情是臺灣人特別崇洋,而且喜歡撿外國”剛出爐不成熟”的東西炫耀一番,表示他很先進。


 


人本主義不是一無是處,也有可取之處,但跟它唱反調的行為主義學派在白人社會中並非如臺灣捏造得好像是個過氣的東西,而是依然能和人本主義支持者分庭抗禮的。


 


我曾經對一些教育理論科目認真的研習過,但這七年來我只覺得這些理論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切實際了。


 


我每天都要面對﹝學生﹞的行為偏差 還有﹝家長﹞無理的溺愛。我根本無法應用教育的”理論”,就已經被”現實”所打敗!


 


「教育思潮」的謬誤實在太多,因為「思潮」常會混雜著許多不專業的民意,偏偏在民主社會中,這些不專業的民意卻會被冠上正當性與領導性。近年來的教育思潮,基本上都指向了﹝溺愛﹞。


 


就以「體罰」這件事情來說吧。在台灣,現在好像已經沒有人敢大剌剌的說他支持體罰了。別說在學校體罰被視為違法,私底下好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還敢去想體罰就是落伍、無能、不適任教師」。


 


不只學校,好像連家庭凍結了體罰,因為我這個月想去五金行買以前很容易賣到的藤條,竟然找了好幾家都沒有賣了!


 


那些反對體罰的書籍,名正言順的說「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支持體罰」。我看到的卻是「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反對體罰」,因為行為主義的各種實驗,都是利用體罰作例子的!


 


最好笑的是,這些心理學界的所謂理論權威,甚至學派創始人,當年建立理論的過程其實是極其粗糙而備受質疑的。


 


現在全世界,只是以訛傳訛的,以國傳國的,接連認為體罰不對,應該禁止,提不出個有力的證明,然而人類由體罰而成長的歷史卻是長達萬年,恐怕從史前時代就開始的狀態。


 


古有明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要提醒我們,教育是長遠之計,一段教育歷程的成敗,必須要一百年的時間才能蓋棺論定,不是一個小小的幾年的實驗、新理論,就可以證明某種教育方法是正確的。


 


教育失敗,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面對教育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臺灣現在很少把矛頭指向﹝家庭教育﹞的失敗,更少有人明確指出是﹝家庭溺愛﹞所造成的惡果。越來越多的家長將矛頭指向「老師」這塊。


 


請問現在的教師有誰在上課「留一手」,放學後向學生收錢補習?


現在有哪個老師利用校外教學或其他油水中飽私囊?


現在有哪個老師在教室賣自修,收取回扣,並且利用上課時間聽股市買賣股票?


哪有教師晚上酗酒,隔天蹺課,叫學生自習的?


這些故事,以前都有過,現在哪有這些狀況?


 


現在的每一個老師,都深愛著學生,白天上課,晚上改作業,寒暑假還要準備課程,弄得自己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貓少,做得比牛多。


 


這樣認真的教學,最後受到質疑的,竟然就是那些認真的老師!那些想要認真管教學生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被老師揪出偏差行為。


 


那些想要把學生教得更優秀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喊苦,無法接受小孩子做不到老師的要求,就跟家長哭訴的場面。家長無法理解為什麼老師無法在學校就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讓他們回家就不用再管孩子的事。


 


大家都忘了《學校教育》只是輔助,《家庭教育》才是主體。學校裡的老師「根本」就「不可能」在沒有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把孩子教成一個完整的人!


 


以前的社會貧困,家長教育水準不高,也許沒辦法指導孩子課業,但是對於品格的要求,卻十分嚴厲,而且懂得尊師重道,謙卑的認為「老師在幫我們教小孩,我們也要努力把小孩教好,不要把壞小孩送去學校丟臉」。


 


那時的小孩被老師處罰,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掩飾、隱瞞,絕不能讓家長知道,否則還要再挨上幾頓打——媽媽再打一次、爸爸再打一次、如果還有姑姑舅舅也輪流全部各打一次......


 


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者卻常做出反教育的行為,小孩被處罰(而且還不是體罰喔),只想質疑老師「為什麼處罰我小孩?你是不是對他有偏見?」處處和學校教育作對,使學校教育綁手綁腳,雙面夾殺。


 


當家長要我們看「優秀是教出來的」、「56號教室的奇蹟」,家長是不是也要看點書?不要再去找百家爭鳴的育兒書了,應該看一看「溺愛戰爭」、「這些孩子的心裡長了蟲」。


 


成功的﹝學校﹞教育,只能建築在成功的﹝家庭﹞教育上!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作者: 記者藍宗標專訪 | 聯合新聞網 –  2013年3月23 上午2:37


 


「恰恰」彭政閔是公認的「中職臉孔」,到了中華隊也扮演「精神領袖」;因他不只球技全方位,品格更獲肯定。令人不禁好奇,他是怎麼被教出來的?


彭政閔在職棒多年,從未涉簽賭、打假球。長期自掏腰包捐助球具給偏遠球隊;經典賽結束後,號召隊友捐出部分出場費,回饋基層球隊。


不少打者轟出全壘打後,習慣秀出誇張的動作;但彭政閔從不刺激投手,永遠默默跑完四個壘包,給予對手該有的尊重,這都來自「恰爸」開放、尊重的教養方式。


恰爸從事鋼鐵業,是一家配管工廠老闆,每晚忙著應酬,從未到學校看過彭政閔練球;直聽到兒子要被淘汰,他才現身球場,從此改掉應酬的習慣,四處託人指導「恰恰」,還找上他在統一獅隊的好友呂文生、鄭百勝幫忙,這讓彭政閔下定決心一定要打出好成績。


「恰爸」已退休七、八年,常到球場看比賽,他相信自己的小孩不會變壞,「從不主動引導,頂多在旁指導」,非常尊重小孩。


「老爸完全是自由教育,沒限制什麼不能做,重點是別害怕嘗試。」彭政閔表示,成長過程中,父親的原則很簡單、也很明確,只要分得清對錯、是非,凡事都由他發揮。


中華棒球隊在經典賽對澳洲隊之戰,「恰恰」用胸口擋下強襲球,被大聯盟官網譽為「鋼鐵人」,這一幕讓不少球迷看得心疼,「恰爸」卻習以為常。他說,「大膽嘗試、勇敢挑戰」,想做什麼事,做就對了。


彭政閔說,小時候調皮犯錯,一樣會被媽媽打;但記得老爸告訴他的話,「堅持做對的事,就要一直好好做下去!」


彭政閔有個小他兩歲的弟弟「蘋果」彭政欣,在兄弟象擔任管理,還有兩個年紀相近的姊姊;在父母薰陶下,家人都有樂觀的個性,感情更是濃密。彭政閔說,以後也會用相同方式教育一對龍鳳雙胞胎,讓他們自由自在走自己的路。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了臺灣作家盧蘇偉的傳記故事,非常感動,忍不住流淚。據說聽他的演講全場沒有不熱淚盈眶的。


他小時候得了腦炎,父母都是礦工,沒有文化,以為他得的是普通的感冒,直到一個多月後他病危才被轉到了台大醫院救治。


醫生說他的腦子已經化膿壞死了,即使救過來也是個植物人。他媽媽不懂植物人是什麼意思,問醫生植物人會不會喘氣,醫生說當然有呼吸,媽媽說有呼吸就要救啊!


救過來之後,他果然是個植物人一樣,什麼都不會,無法自己大小便,無法自己吃飯…。後來情況慢慢好轉,他漸漸地可以控制肢體,自己大小便,慢慢地生活可以自理了。


到了五年級,他父母堅持讓他上學,他回到學校,整整一年都在學寫他的名字,直到小學畢業,他還常常把名字中的“蘇”字中的“魚”和“禾”寫反了。


有一次一個老師對他說:「盧蘇偉你是豬嗎?老師講了十多遍,就是豬也聽明白了,可你還是不懂!」


他一聽老師提到「豬」,立即高興地問到:「老師,豬在哪里,豬在哪里?」老師氣得冒煙,罵道:「你怎麼會笨到別人罵你是豬都不懂,你真是個腦震盪的豬!」


放學時,姐姐來領他回家,老師還沒有消氣,又把他姐姐罵了一頓,姐姐當場就被罵哭了。


回到家,姐姐跟爸爸說:「老師今天罵弟弟是豬。」


爸爸說:「如果弟弟是豬,那他就是全世界最聰明的豬。」


姐姐說:「比這還嚴重,老師說弟弟是腦震盪的豬。」


爸爸回答:「別人腦震盪是越震越糊塗,你弟弟是越震越聰明。」


他爸爸掛在嘴上的話就是:「阿偉你很聰明,你越來越聰明,全世界你最聰明。」


他每次考試自然都是考零分的,有一次破天荒地考了個 10分回來,他爸激動地沖出屋子大喊道:「快來看!」


全村的人都圍過來看那張 10 分的考卷,他班上班長的父親很不苟同地對他父母說:「哪有你們這麼寵孩子的,你們沒有看過真正的分數嗎?」


媽媽說:「我們就是沒看過才高興嘛!」


她當時正好拜土地公回來,立即砍下一隻大雞腿遞給兒子以示鼓勵。


班長在班上考了第一名,他的父親拿出他的考卷給大家看:「一百分的考卷你們看沒看過?你看這科是一百,不好意思你看這一科還是一百……」可到了第四科,他生氣地問道:「這科怎麼只有九十分?那十分跑到哪里去了?」


圍觀的鄰居起哄說:「那十分跑到阿偉家?你沒看到嗎?」


那個父親當時翻臉,抽出皮帶打了班長十下屁股。


這件事情定格在:


考了三科 100 、一科 90 的孩子蹲在地上「嗚嗚」地哭!


考了十分的孩子蹲在一旁興高采烈地大啃雞腿。


我們是盧蘇偉父母式的父母還是班長父親式的父母?


盧蘇偉現在是作家,出版了《看見自己的天才》《賞識自己》《看見孩子的叛逆》等十幾本書,也是職場激勵專家,為臺灣很多大的企事業像鴻海、友達、三商人壽、統一企業、大陸工程、中央研究院、中央銀行等等單位進行定期演講和講課,他還在法院任少年調查官一職,做犯罪青少年的感化工作,並被邀請至全世界各地演講,感染和鼓勵無數的人活出自我,找到自己的自信。


以世俗的眼光看,盧蘇偉是成功的,比他的班上任何一個聰明的孩子都成功。


他從一個白癡小孩成長為一個鼓勵別人的智者,靠的是父母對他始終如一的接受、鼓勵、和無條件的支持。


盧蘇偉的智商很多次被評定都只有70,但是他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


凡事他都敢想,敢試,他覺得自己都可以做成。因為從小他的父親一直都給他灌輸了這個觀念。


這種自信對孩子非常重要,它來自於外界對待你的態度,尤其是父母親的態度。


他說:你認為你的孩子笨,他就笨一輩子給你看;你認為他聰明,他就聰明一輩子給你看。


他說:其實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是個天才,只是我們天才的地方不一樣。


今天學這東西不會,並不表示沒有這個天賦,也許只是方法不對。


同時我們的天賦當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不足又如何呢?


我們應該去看我們會的是什麼,因為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我們會的能力!


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毅力、勇氣和永不放棄的態度,這世界就沒有困難的事情。


而這個態度,才是決定生命最重要的關鍵,才是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地方。


作為父母,您怎麼看孩子,他就會是那個樣子 !


盧蘇偉,現任板橋地方法院少年調查官(保護官)、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八歲時因患腦膜炎,使得部分腦功能受損,五年級才開始真正學會識字。小學時是班上倒數第二名,國中讀了四年換了三所學校,因智力測驗只有七十分,還讀過啟智班,勉強讀完高職電子科,花了七年考了五次大學,最後因為退役軍人加分才考上中央員警大學犯罪防治系,然而在此之前,他只是一個智商不足,被判定學習有障礙的白癡。


大二時,他在 馬傳鎮 教授的協助下,發現他對於短暫記憶、數的學習、平面空間等方面較差,卻在分析、整合、創造方面有很強的能力,這才找到了合適自己的讀書方法,看見自己的天才。大學畢業時是全系第三名,當年並以第三名考上高等考試司法行政觀護人科。


一個智商曾被判定只有七十的人,一個到小學三年級才會分辨零到九的孩子,只因為父母沒有放棄過他,不斷的鼓勵他,他走出「學習障礙」的陰影,現在的他,是一位輔導專家,不但負責觀護百位問題青少年,也是位國內、外知名的潛能專家,曾受邀美國、加拿大、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菲律賓等國家,演講已逾三千場,更躋身為作家的行列,出版過三十多本著作,他為自己的人生創造了無限可能,從白癡變成了天才。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好文分享~名人老爸寫給子女的愛與智慧-戴勝益對兒子的叮嚀


父親傳統的形象,總是不苟言笑,為家人默默付出。《今周刊》邀請各界名人寫給自己兒女一封信,你會發現,父親心裡也有好多好多話要說,他們的深情,絕不亞於多愁善感的媽媽!


王品董事長戴勝益 給兒子的九點叮嚀
要累積人緣,不要算計人脈

戴勝益的兒子戴東杰,今年初從美國回到台灣,並在兩個月前找到第一份工作。兒子初出社會,這位曾被票選為「夢幻企業家」的老闆,有哪些叮嚀要告訴兒子呢?

東杰:
先恭喜你當了爸爸,也讓我當了阿公!更恭喜的是,今年你從美國的大學畢業回國後,兩個月前找到你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你找到工作,我比你更興奮,因為「總是有一個開始了!」

其實,除了興奮,我還有一些愧疚,因為是我親自訂了王品的非親條款,才讓你和妹妹沒辦法進集團任職。但我很堅定地相信,過了這個陣痛期,你一定會更加成長。

記得你剛上班的第一個禮拜,就發了高燒,但我也不敢過分關心,更不敢要你請假休息,因為職場上有標準、有態度,更有責任;我能做的只有叮嚀你多喝水。雖然我捨不得,但這就是工作要磨練你的地方,愈是辛苦,你愈要告訴自己:「好啊!正是我濃縮學習的時候!」

·         你去美國的時候,我訂了二十二條守則,包括要你花光每個月的零用錢,把錢拿去開拓視野、廣交朋友。現在你出社會了,我綜合自己的工作經驗,也有九點叮嚀。

第一,會說也要會做。我看過太多年輕人眼高手低,這是對他最大的傷害。例如,履歷上把自己的經歷說得天花亂墜,但真的問他,又舉不出一個像樣的代表作。職場上,表達能力要強,但不能吹牛啊!我寧願你一開始「惦惦」(台語:安靜)就好。不過,過度謙虛也會顯得矯情,所以「說多少,做多少」最符合中庸之道。

第二,要累積「人緣」,但不要算計「人脈」。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人緣」,不要動不動就講「人脈」,因為人脈只是「過水式」的友誼,太現實了!為人現實,絕對是你前途的殺手。

你將畢業時,曾在紐約以有限經費舉辦了一個「滷味Party」,從中午十二點吃到晚上十二點,來了一百多人,從這點我相信你已經懂得經營友誼。

第三,做人處世要輕物質、重情義。那種還沒賺到錢,就急著買包包、車子的人,最被人討厭。切記,事業與人生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人緣,做事技巧與專業反而是其次,而有情有義的人,才會有人緣。

我看到很多優秀人才忙到睡在公司,這樣的人我是不用的,因為他連自己的小孩都很少回家看,那我怎麼知道在緊要關頭,他會不會為了功名利祿而背叛我。


第四,找到「永遠的事業」。與其把目標放在超越老爸,我更希望你立志創業,找到一個可以永遠經營的事業。

對我來說,最高境界就是「三業一體」,職業、事業和志業全部結合起來,這樣人生才會幸福。但創業急不來,我也是三十九歲才創業的啊!記得一句話:「成功不是第一個出發的,而是最後一個倒下的!」

第五,懂得衡量「犯錯」與「代價」間的關係。你記得你在高中時,向一個印度人網購了一台筆記型電腦,花了一千美元嗎?我明知那是假的,但還是借你新台幣五千元去買,果然你盼望了一個月都沒收到。

你後來抱怨我「幹麼不早說!」但我就是要你自己去試,讓你付出代價的錯誤,才能讓你成長。出了社會,我仍鼓勵你盡量嘗試,錯了也沒關係,只是這個代價不可以讓你「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第六,要學到成功的精髓,不要只學到成功的副作用。什麼是副作用?就是動不動就去品酒、跑趴。現在在台灣,你不需要這樣交際應酬,也能做好一個事業。看到一個人成功,你應該去挖掘他成功前的努力精神,而不要只看到人家成功後的浮華行為。

第七,學歷要永無止境。你大學畢業後,就決定回台工作,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決定,但我還是鼓勵你念到博士。因為學無止境,而且很少有喜歡念書的人,會迷失在社會的大海中,就算迷失,也有智慧可以很快游回來。


像我差點成為中常會(王品集團的決策中心)裡學歷最低的,所以趕快到台大EMBA念書。而且,我還幫王品擬定一個十年計畫,希望十年後王品員工大學畢業者可以達到九成,這樣可以鼓勵他們終身學習,大家也可以變得更有氣質。

第八,不要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絕對不要這樣做,因為一定會被人看不起,影響你一輩子的聲譽!我寧願你自己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我不在乎你打底期有多長,但一定要正當。

有多少壓力 就有多少潛力

第九,永遠過庶民的生活,不過貴族的生活。關於這點,其實我不太擔心,因為前幾年,我去美國參加你的公證結婚,看到你和妻子為了省錢,熬夜親手做捧花。我只是提醒你,未來也應該有這樣樸實的精神,例如你買車,就不可以買得比老爸貴。

但你應適度投資在人緣上,有人說每天省一杯咖啡錢拿去投資,十年可賺一百萬;我告訴你,如果這樣做,會拆掉與朋友互動的橋樑;哪天有工作機會,朋友怎麼會介紹給你,說不定新工作一個月就差一萬元了耶!

以上,是老爸傳授給你的職場經驗,也是人生智慧。


常常有年輕人問我,應該如何選工作?我的答案是,選一個「正派的公司」就好,不要去管它大或小,因為大公司可以學制度,小公司可以學獨立。但任何工作,都應該從基層磨練起,我很高興你現在的工作很基層,領的薪水也很基本,這代表你可以學習得很完整。

也許你會開始感受到壓力,但有多少壓力,就有多少潛力!跟我當初創業比起來,其實你算幸運的,至少你不用每天跑三點半,還必須還出一億六千萬元。但如果沒有這種急迫的壓力,我的潛力無法被激發,可能也就沒有今天的王品集團。
兒子啊!老爸這一連串叮嚀,不是要你跟我一樣,畢竟要超越我,有可能,但是會很累!我是希望你在不違背上述原則的情況下,勇敢、自信地走出一條路,最好也有一套自己的風格。

男人就是要有自己的事業,你已經邁出第一步了,加油!


資料來自今周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v1/content.aspx?a=W20120803904&p=1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培養禮貌習慣,父母義不容辭


中國是一個講究禮節的民族。「有禮、知進退」不但是人與人交往時應具備的基本態度,同時也是決定一個人受歡迎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絕大多數的人都同意,孩子品德的好壞與父母的教養有關。當孩子在眾人面前表現一些粗魯、不當的行為時,一般父母往往會感到沒有面子、尷尬萬分。我們疼愛孩子,也希望別人喜歡他;我們不斷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參與社會的能力,希望將來他步入社會後,能為大家所接受;我們更深信,良好的禮節習慣有助於孩子將來的發展。因此,教孩子成為一個有禮的人,乃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職責。


 


古諺有云︰「三歲住皮,五歲住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小孩子在三歲以前所學到的事物、觀念,或所養成的行為習慣,緊緊附著在小孩子的皮上,還有改變的可能;到了五歲就不容易改變了,因為它們已深深牢固地附著在小孩的骨骼上。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懂禮節、有禮貌的人,愈早關心當然愈好。


 


那麼,到底應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孩子學習各種禮節?又應該怎樣教呢?


 


相沿好傳統,參考新方法


大多數的禮節是從長輩那兒代代相傳而來的。這些禮節、規矩也大多能適用於今天的環境,因此,大多數的父母仍沿用傳統方式來訓練孩子學習禮節。但是,我們知道,孩子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可能出現「失禮」的行為,因為孩子天生是自我中心的、任性的、健忘的、大膽的,既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很難被駕馭;更何況現代的孩子要比以前的孩子聰明、機伶得多,更需配合新的教養方法以補傳統方法中的不足。這裏介紹幾種由心理學家們研究出的「孩子學習禮節的新方法」,供父母們參考。其中有些可能早就被父母們所採用,只是未被有意識地察覺而已。


 


教導、提醒和指正並用


「教導」、「提醒」和「指正」這三種方法最常為父母所採用,也是相當有必要保留的傳統方法。因為孩子需要正確行為的引導,需要被提醒去做應該做的事,也需要及早被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教孩子學習正確的行為舉止時,剛開始只要集中少數幾個特別重要的規矩就好,每次只教一個,同時,得挑選適當的時機來教。譬如在孩子情緒穩定、你和他的關係融洽,以及他很有學習興致時,再教他接電話、向人道謝等禮節,才會有效果。此外,一定要設法讓孩子曉得他在要求一件東西之前,一定得說出個「請」字。即使他一時忘了,也得和顏悅色地提醒他︰「你得跟媽媽說什麼呀?」等他說出了請字才能滿足他的需求。千萬別因為孩子忘記了就對他發火或顯得不耐煩,否則,只有使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消極而瑣碎的事,不願主動且愉快地去學習。


 


寧可事先提醒孩子哪些是該做的事(例如告訴孩子︰「見到陳叔叔時,記得跟他問好哦﹗」),也不要在孩子忘了之後,當著對方的面責備孩子沒有禮貌。同樣的,指正孩子的行為時,最好用積極的口吻如︰「『請』用毛巾擦手」,而不要用「『不可以』把奶油抹在桌布上」這種語句。


 


多讚美、多鼓勵


提醒和指正所表現的只是一種消極的方法,遠不如「讚美」這種方法對孩子更具有積極的鼓勵作用。對孩子好的行為舉止給予讚美,會使孩子對自己更有信心,激起他與別人合作、和睦相處的意願。父母不妨自省一下,把讚美孩子的次數與批評、指正他的次數比較起來,何者為多?


 


再想想,孩子犯錯時,我們是不是很自然而然地要他「以後別再那麼做」?而當孩子不再犯錯時,我們卻只是停止指責而已,從沒想到也應該讚美他,對他的不再犯給予一些激勵的話或行動。大多數父母認為孩子表現中規中矩的行為原本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很少主動讚美孩子︰「爸爸好喜歡你今天跟陳叔叔問好的樣子,好有禮貌哦﹗」要知道,挑孩子好的行為表現來讚美他,比孩子做錯事後再批評他要有立即而明顯的效果。


 


明白地指出正確行為


「指出正確行為的範疇」是讚美的另一種展現方式,它和讚美的差別是︰前者著重於孩子的整體成就;後者僅偏重於某些特殊行為。舉個例子來說吧,僅稱讚孩子「學得很好」就顯得不完全,如果能直截了當地把孩子在哪一方面學得很好同時點出來,就更能激發孩子往那一點賣力前進。例如讚美孩子「愈來愈有禮貌,懂得向人問好」這句話,除了能使孩子認為自己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外,往後,他還會逐漸自動調整自己的行為舉止,進而建立起積極的人生觀。


 


給予坦誠的回饋


我們冒犯了別人時,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把他們當時的感覺告訴我們,他們大都不願直言。事實上,我們最需要這種回饋反應。


 


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某個孩子在公共場所不斷地高聲要求買這個、買那個,給人一種很不好的印象。在別的情境觀察他和他的母親相處情形後發現,他的母親從不對孩子的不好行為有任何反應,只是任孩子予取予求。我們相信,她是給了孩子一切所需的東西,但她一定沒有想到事實上她已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有什麼影響」的機會。


 


這種「坦誠的回饋」就像一面鏡子,能告訴自己所作所為給別人什麼感覺,它和當面糾正不同,並不帶有指責的意味在內。以上例來說,如果母親反應︰「你那樣高聲尖叫,媽媽很生氣,媽媽不會願意買任何東西給你。」像這類的反應很有效,它不但能降低孩子的反抗心理,還能使孩子在沒有被要求該做什麼的限制下,發揮他的創造力或機智,想辦法自己去解決問題。


 


樹立一個好榜樣


要訓練孩子學得中規中矩最重要的不是上述任何一種方法,而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榜樣,潛移默化。父母的談吐舉止有禮、回答電話的禮節合宜、進食習慣良好、待人和善體貼等,孩子學得的自然是同樣的行為舉止。但是,光有榜樣,沒有教導或指正的話,孩子無法了解父母真正的要求是什麼;如果僅有教導和指正而沒有榜樣也不行,因為那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愉快或反抗心理。因此,樹立榜樣一定得和坦誠的回饋、教導、指正等方法配合起來才行。


 


配合孩子的發展來實施


在培養孩子任何良好行為時,父母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是「期望過高」,甚至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衡量孩子的學習能力或成果。我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他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發展情形也都有所不同。父母固然不應該對孩子期望過高,造成孩子的壓力,卻也不能完全採取沒有期望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畢竟孩子在完全長大以前,他還是得依賴父母不斷地支持才能解決問題啊﹗因此,孩子在哪些時候需要被要求表現合宜行為,哪些時候必須以孩子本身的發展條件為優先考慮,為人父母者,宜保持相當程度的彈性來處理才行。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學習與別人相處(包括成人和友伴)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課。只有先學會這一課,才會幫助孩子逐步發展出積極的待人態度和良好的行為舉止。為人父母的,不妨多鼓勵孩子這種自發性的需要吧﹗同時別忘了,孩子偶爾忘記了或犯錯是免不了的,千萬不要期望過高哦﹗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親子天下 –  2012年9月14 下午2:19


陪伴兩個兒子一路經歷台灣教育裡的各種大小考,看盡教育中種種的落後與不合理。向來幽默風趣的侯文詠,卻也流露出嚴肅、憂心的一面。他的作品讀來很輕鬆、有趣,像是給年輕人的勵志書。但侯文詠說,他寫這些書背後的心情,卻是沉重的。 
他的兩個小孩都經歷過基測、學測這些考試,他也陪孩子完整的經歷過。孩子的功課其實沒有很好,但他還是很開心,因為他看到孩子其他部分都很好,他也不擔心。就算高中、大學考壞了、遇到挫折,但如何面對挫折感,家庭很重要,因為人生總有失敗。你可以說,失敗很好啊,這次失敗不代表你會永遠失敗;而且如果人生一定會有失敗,早點失敗一定比晚點失敗好。孩子考壞了,他並沒有特別要去開導,只說:「你們都努力了,再來就是選擇哪條路的問題了。」

他覺得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是,花了小孩子很多的時間,可是訓練出來的不是孩子未來需要的能力。他也不曉得他們有什麼權力佔據孩子這麼多時間?這已經牽涉到人權的問題了。如果它佔的時間少一點,讓孩子有時間、有自由去做其他的發揮也還好,但現在教育把小孩所有的時間都綁死了。比較大的問題是,他們的教育灌輸的都只是知識,其他的東西都忽略了。可是對將來出社會做一個有競爭力的人,這些知識可能不夠,有百分之七、八十更重要的東西,學校是不教的。

要改變台灣教育的問題,其實需要所有人的觀念都改變。如果老師都只是想把孩子教到基測、學測考滿級分,以為這就是教育的目的,那這個教育就是「百戰百勝,其國必亡」。因為一個國家並不需要每個人基測、學測都考滿級分,他們的教育還在一條的直線排列上,大家都在想辦法要教到可以排到這條線最前面的人。

理想的教育,其實孔子時代就有,是一條橫的線,每個行業都在上面。你教育孩子,就是讓他找到喜歡的行業,然後想辦法讓他在這行業裡排到前三名、前五名、前十名。

教育的目的不是只有一條直線,然後想辦法把每個人排到最前面;而是拉一條橫線,讓每個人去找到一個對的隊伍,讓他找到他有能力做、而且喜歡做的事情。教育如果可以這樣想,其實有些小孩數學可以不用一百分,化學、物理不用一百分,他們只需要基本知識。
改變觀念,孕育更多典範 要有愈來愈多人去想、愈來愈多人用這樣的觀念去教小孩,然後讓愈來愈多這樣教孩子的老師跟這樣的孩子變成典範,變成多數,他覺得這是一個文化戰爭。大部分的老百姓會慢慢發現,這樣的人比較靈活、比較適應社會、比較成功,就會把孩子往這個方向教育。但現在這樣的典範、例子都還不夠多。

在觀念上推動一些改變,起碼有一天,可以讓老師、家長知道,他們的一些觀念、方法是錯的。他要做的就是一直寫,讓他提倡的這觀念變成多數,他要做的是一個不流血的寧靜革命。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媒體報導,一群望子成龍的父母花高代價送孩子到所謂的潛能開發班接受「離譜且不人道的訓練」,家長事後回想說,會同意這麼做,「好像中了邪!」


其實已有無數的研究顯示,人不是自以為的那麼理性,而是非常容易接受暗示的力量,從自我預言的實現,到集體催眠、群眾心理,無一不是利用了這種理性的盲點。


不過從積極方面來看,我們也可以正面角度來協助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比如說,前一陣子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公布時,舉世譁然,包括得獎者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懷疑,是不是「愚人節的玩笑」!我家就讀國中的雙胞胎女兒看到新聞覺得很好奇:「歐巴馬是那麼有權力與影響力的美國總統,難道連他也沒有資格得獎嗎?」


我告訴她們,目前全世界最有公信力最重要的獎項就是諾貝爾獎,它是跨國界的,通常都是頒給已對世界有所貢獻的人,而歐巴馬才剛上任美國總統,幾乎可以說沒有完成任何真正的事情,難怪他本人也很訝異。


我接著指出,有評論者推測,或許是評審委員想卡一個金箍咒給歐巴馬,讓他在未來任期內可以排除萬難,為非核世界的和平遠景做出真正的貢獻。


膽小獅子變勇敢獅


我分享了神奇的魔法給孩子們:「你希望對方變成什麼樣的人,就給他什麼樣的封號。」


孩子們喜歡給同學們取綽號或暱稱,通常這些外號是描述別人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份,甚至是有點消遣或取笑別人的成份,但是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想,以一個未來的期待,希望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就先給他一個那樣的封號,然後再開始和他相處。


比如說,如果你真心地以對待淑女的態度來和新的朋友相處,她一定會表現得像是一個淑女。其實每個人心中最大的渴望就是被人看重,被人賞識,雖然外表呈現的可能是嘻皮笑臉、玩世不恭、調皮搗蛋。


但是,每個人的個性都是多面向的,當你覺得某個人討厭又沒禮貌,其實不是他本性真的任性又討人厭,而是在你面前他只表現出他個性中令你覺得任性討厭的那一面罷了。


如果我們期待、或對待朋友的態度,是他本來還沒有具備卻很嚮往的特質時,他就真的會變成那樣的人。就像《綠野仙蹤》那隻膽小的獅子一樣,雖然牠以為自己非常膽小,但是周邊所有的朋友都認為他很勇敢時,他就只好表現出勇敢的樣子,久而久之,真的就是一隻勇敢的獅子了。


因此,要常提醒自己,面對周遭的人不要按照我們過往的相處經驗或刻板印象,而要依照對他們將來的期許來對待他們。


若是孩子們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永遠以正面的態度看待同學,這種發自內心的讚美,不但可以幫助別人變成更好的人,孩子也可以建立許多友誼,擁有非常好的人緣。


我常常覺得,幫助別人不見得只有用具體的物質。能夠讓別人建立自信與自尊,或許是更貴重的禮物,而且當我們是別人生命中的貴人時,自己的生活當然也更容易快樂與幸福了!


其實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古往今來有許多勵志的書都不斷的提到,包括30年前的暢銷書《人生的光明面》,乃至於這兩年的《祕密》,講的無非就是「心想事成」的心志力量。


得過諾貝爾生物獎的麥克多林曾經就這麼感歎:「為什麼看法和信心這樣抽象,在腦中難以定位的東西,卻能夠驅使像分泌可體松這樣實際的東西發生變化?」


「假裝」的力量


她的研究也發現,生命在本質上是雜亂、繁複、互相糾結的,而且生物內在的生理與神經狀態,無時無刻不斷與外在的生活環境在互相影響著;換句話說,生理影響行為,行為也同樣影響生理。


所以,我們不只是因為心情高興才會笑,事實上,我們強迫自己笑也可以讓我們心情開朗。這就是「假裝」的效用,如果我們「假裝」自己很愉快,精神上就真的會變愉快。


看到我的女兒似懂非懂的眼神中,似乎閃現某些光茫,相信她們以後在與同學的相處上,會有更多發自內心的善意。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 洪蘭 | 親子天下 –  2012年8月10 下午1:47


一位記者寄她的採訪大綱給我,開頭第一句話便是「你外子任教育部長時……」,我看了很驚訝,「外子」是對別人謙稱自己先生的詞彙,只有太太可以用,別人是不行的。文字是記者吃飯的工具,怎麼連這個都不懂呢?後來又看到一個笑話。有個男生在麵館看到想追的女生,同學慫恿他前去搭訕,他鼓起勇氣轉過頭對那女生說:「喂,你叫什麼?」女生驚訝地回答:「我叫牛肉麵。」雖是笑話卻很令人感慨,因為打招呼、稱呼別人是人際溝通的第一步,想不到現代人連這個基本禮貌都不會了。
 
古人教孩子是先教應對進退,《三字經》中就說「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古人是六歲進學,先學灑掃、應對、進退,學好了,才開始學認字。古人都是先從應對來看一個人的教養。在我小時候,父母說:「跟長輩說話一定要站起來,老人家沒有坐,你不能坐,沒有小孩大剌剌的坐在椅子上而長輩站著的道理。」這個禮儀學會了,讓座根本不是問題,公車上何須還得貼「請讓座給老弱婦孺」的標語呢?
 
衣著整潔也是一個基本的禮儀,最近碩士班甄試竟有學生穿著T恤、短褲、夾腳拖鞋前來口試,這不僅是對老師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如果你都不尊重自己,別人怎麼會尊重你呢?有些人甚至已經是別人的老師,也不知道這個禮儀。有個大學的助理教授要升等,到院教評會去報告他的案子,居然穿著無領T恤、破洞牛仔褲、涼鞋就上台了。他如此不尊重自己,當然別人也不會尊重他,他的升等就沒過了。
 
這種待人接物的禮貌其實就是品格,古人說:「童蒙養正」,孩子啟蒙時就要先教「正知正見」,以後就不會偏差了。難怪北歐國家的父母如果願意留在家裡自己帶小孩,政府會給父母零用錢,因為家教太重要了,影響孩子的一生。
 
啟蒙的重要性在於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到四歲左右才成熟,但是四歲之前我們已學會很多東西,那時的學習機制主要是模仿。研究者已在人類大腦中發現鏡像神經元,找到模仿的神經機制,所以父母的身教非常重要。這也是罵人「沒有家教」會引起打架的原因,這句話把父母也罵了進去,隱含了連父母也沒有教養,因為如果父母有教養,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有教養。
 
現在政府在推品德教育,從學理上來看,它必須從家庭做起,父母帶頭有品德,孩子才會有品德。如果連古人都知道「小學終,至四書」,禮貌學好了才教《四書》,我們要怎麼反其道而行,沒有先教應對進退,就塞一堆植樹問題、排比、映襯……這些出社會後用不到的知識給孩子,而把最重要的做人的禮貌給忘了呢?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洪蘭 | 親子天下 2012713 上午11:23.


 


....一位媽媽說,為了找出她孩子的潛能,她每天加班賺錢,送孩子去上各種才藝班。每個月3萬元的學費,她已經花了8年,但是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她問:「還要多久,興趣才會出現?興趣定型後,能改變嗎?」


 


其實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小六與國一才差1年,他們玩的玩具就大不相同,孩子會隨著年齡、心智的成長而轉移興趣,甚至進了大學,興趣還會再變。1995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念的是機械工程,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念抽象的物理;念了物理後,又發現他最愛的其實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學;數學吸引了他兩學期,又覺得數學只空談模式,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念藝術;藝術仍不能滿足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藝術天分,又轉去念建築。


 


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建築的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學的知識,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照講是很理想了;但是他又發現,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覺得很挫折又想轉系。在念建築時,他發現對各種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


 


兜了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一圈的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在裡面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始做綠建築,所學所用,現在過得非常愉快。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回頭再說彼得,彼得學鋼琴中斷過4次,他說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纏繞著他,但不知道是什麼。他吃不下、睡不著,只好從史丹佛大學退學去尋找,最後成為音樂家,並與父親一起在洛杉磯登台演出。那天他父親開玩笑說自己是來「驗收鋼琴學費的投資成果」。可見為了他學鋼琴,他父親也花了不少錢。


 


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但只要是真的,終究會浮現出來。反而是出現後,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往往不容易走;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


 


所以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的母親,她有勇氣抵擋別人的閒言閒語,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


 


人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這位媽媽可以停止送孩子上才藝班了,時機到了,孩子會來求你。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3,大學學測成績公佈,217,陽明山花季開始,這兩件事,其實有密切關係。


 


 


⋯⋯ 今年學測共有154560名考生,獲得滿級分的有288人,放榜隔天,媒體自然大幅報導了這288人:讀書方法、未來志向,甚至拿他們漂亮的外表做文章,每一次大考,都會看到這些報導。看到後當然為滿分同學高興,但同時也為他們擔心,擔心什麼呢?


 


 


我很幸運,會考試,上過第一志願,我擔心,是因為我知道這些第一志願的學生,後來怎麼了。


 


 


當你考上狀元時,大家爭相報導,二十年後,當你憂鬱、破產、入獄,甚至自殺時,很少人會關心,更少人會把你跟當年那個狀元聯想在一起,但我認識這些二十年後的狀元,其實你也認識。


 


 


滿級分,滿級壓力!


 


 


古代的科舉,現代的學測,讓台灣孩子永遠活在競爭中,考上狀元,有些是天資聰穎,有些是對自己苦苦相逼,不管是哪種,滿分的孩子在得滿分之前,有極大的期望,得滿分之後,有更大的負擔,他們必須帶著這些心理包袱成長,繼續優秀下去。


 


 


但沒有人教過他們:考試的滿分,跟學習的滿分、工作的滿分、人生的滿分,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它們需要不同的條件、心態、和能力,比如說:考試滿分,需要博聞強記、勤做考古題,但學習滿分,需要熱情好奇、探索新事物;考試滿分,只要顧好自己、或打敗別人,但工作滿分,需要團隊合作、互相幫襯;考試滿分,要快速精準、小心奕奕,而人生滿分,需要悠然自得、大膽前進。


 


 


或是說,考試有滿分,但人生沒有滿分,學測有排名,但幸福沒有排名,你有權有勢,幫你打掃的阿姨默默無聞,你們倆誰幸福?我常聽到富翁憂鬱,很少聽到阿姨失眠。


 


 


菁英的迷思!


 


 


因為學校沒教滿級分不代表一切,而爸媽覺得會考試的兒女一定十項全能,於是期望永無止盡,孩子們永遠無法休養生息,我有四位建中的同學,畢業後二十年內都自殺了,他們當年都是明星學生,如今卻是社會版的一條新聞,為什麼?這還只是我認識的人,我不認識的不知道還有多少。


 


 


任何社會的成功,都要靠菁英,但台灣對「菁英」的定義特別狹窄,對「菁英」的價值特別迷信,我們是最現代的華人社會,但骨子裡仍擺脫不了最古老的封建思想。


 


 


我們對「菁英」的定義,就是名校和名公司,我們對「菁英」的迷信,就是只要某人是名校和名公司,他就可以做好任何事,但事實呢?的確有菁英改變了世界,如哈佛大學的歐巴馬,但也有「菁英」,如耶魯大學的布希,用假證據欺騙民眾,一心孤行打伊拉克,我沒看過布希,但在史丹佛商學研究所中,我看過同學把老師指定的書籍從圖書館偷走,讓其他人無法準備,他們當年考上名校的優異到哪去了?


 


 


進入社會後,品德和成績更不成正比,搞出金融海嘯的華爾街,用的人都是名校畢業的高材生,結果這些人既沒品德,也沒能力,比較擅長的,是貪婪和投機,本世紀最大的金融騙子馬多夫(Bernard Madoff),曾是納斯達克交易所的主席,並且是為人敬重的慈善家,沒想到他的人脈和慈善,都用來編織騙局,被他騙的投資人也都是菁英,一流銀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被馬多夫騙了近十億美金,


台灣的例子更多,電視天天在報,不必我說了。


 


 


每當看到菁英墮落的新聞,我總是在想:如果這些人不曾是菁英,如果學校、公司、政府、社會從不曾給這些人屬於菁英的權力和待遇,他們墮落的機率會變高,還是減少?


 


 


我不知道統計學的答案,但知道他們墮落的原因之一是傲慢:因為我是菁英,你們都是死老百姓,所以我是對的,你們都要聽我的,所以我可以偷走指定的書,我可以打伊拉克,我可以賣次級房貸,我可以假造財務報表,你們是老百姓,不會了解我的苦心孤詣,你們現在罵我沒關係,歷史有一天會還我公道,我猜,很多狀元、老闆、領導人,不管有沒有犯法,都曾這麼想過,嘿,別說他們,連我都曾經這麼想,這就讓我想起:陽明山的花季。


 


 


向下開的櫻花!


 


 


217,陽明山花季開始,陽明公園裡的櫻花,擠得像公園外的交通,台灣的櫻花並不像日本,一整片燃燒過去。台灣的櫻花是在一片綠樹間,偶爾開出 一兩 株,所以那 一兩 株,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遊客搶著在稀有的紅花前拍照,就像媒體搶著去採訪滿級分的同學。


 


 


人潮好不容易散去,輪到我看時,我注意到一個,與滿級分同學息息相關的現象,那就是:美麗的櫻花,是向下開的,也就是說,它長在樹枝上,並不是努力向上猛開,而是低下頭,慢慢對地面綻放,這就是我對今年滿級分同學的祝福。


 


 


由於台灣對「菁英」定義狹窄、迷信太強,每一位成績好的同學,都必須「向上猛開」,每一位考得不好的同學,就遭到全盤否定,天知道滿級分的同學未必真喜歡念書,而考不好的同學中也許有下一個王建民。


 


 


但不管是不是「菁英」,櫻花都教我們要謙遜,你可以發光發亮,但不用趾高氣昂,你可以鶴立雞群,但低著頭,別人還是會不顧塞車來看你,你不會永遠是對的,也沒有誰一定要聽你的,三個臭皮匠,思慮絕對會比你周密,當你犯了錯,法律和歷史會以同樣的標準來判斷你,你不用自我膨脹,也不要自怨自憐,放輕鬆、慢慢走,今天過後,媒體不會再盯著你,你可以慢慢呼吸、緩緩綻放,記得你是櫻花,此時美極,但不久後也會凋零。


 


 


第一名、滿級分這些絕對的字眼,只在求學時有意義,進入社會,有了家庭,很少人還在乎這些東西,因為我們都慢慢了解:人生的考題很難,沒有人能每一科都滿分,到頭來,能在花季時上陽明山,塞車時旁邊有個伴,就算高分。


 


 


當年滿分的同學正要步入更年期,今年滿分的同學正要變成新鮮人,我和大多數人一樣,考試和人生都沒得過滿分,但我會比大多數人早起,趁交通管制之前,上山看今年的花季,然後在回家的路上,低下頭,迎接人生下一個考題!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央社 – 2012年4月4日 下午12:52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4日電)5、6個大人陪著1個毛頭小孩,擠進復健科門診,職能治療師心想:「難道又是被寵過頭的小朋友?」因為愈來愈多父母長輩望子成龍心切,卻把孩子寵成感覺統合失調的無尾熊。


台南晉安診所職能治療師卓柏宏過去1週收案50多個小朋友,他說,許多案例是坐不住耍賴的小孩由大人哄著進了診間接受評估,還有軟趴趴的小孩掛在父母的身上,還有孩子明明是會說話的年紀卻構音困難,只會用哭鬧表達意思。


孩子會有這些行為,除了少數是發展遲緩造成,卓柏宏說,10個有8個是生長發育時沒有獲得足夠感官與肢體動作協調、前庭與本體覺的刺激訓練等,或是孩子一哭鬧,父母長輩都能了解意思並順從其意,等於間接鼓勵孩子不必學講話。


「簡單說,就是大人顧條條,寵壞小孩」卓柏宏表示,當孩子長大到進幼稚園、上小學年紀,家中唯我獨尊的那一套行不通,小孩吃定家長,學校老師又不敢管太嚴,於是這群小祖宗的管教問題就從家庭、學校,搬到醫療領域去矯治。


他說,小朋友在七坐八爬九長牙的年紀,沒有足夠的爬行、跌跌撞撞,手腳肌肉和身體穩定的刺激訓練不夠,容易變成動不動就喊累、扁平足,吵著要媽媽抱的無尾熊小孩,還容易注意力及衝動控制不足,坐不住,不專心,做事有頭無尾。


卓柏宏主要採一對一治療,輔以說故事玩遊戲的「動故事」團體課程,進行孩子感覺統合治療,不但要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再以行為矯治,往往連家長及照顧者的心態一併處理。


他解釋,「分離焦慮」也會出現家長身上,小朋友在治療間沒事,媽媽反而在外頭揪心肝,擔心孩子不適應鬧脾氣;還有家長抱定「交給(職能治療)老師就對了」,結果孩子在治療間和回到家是兩個樣。


舉例來說,孩子被家長管教「不乖,就打你」或「再哭,就不理你」時,哇哇大哭,家長就投降抱著來「呼呼」,孩子學到的是會吵會鬧而非乖乖才有糖吃,或是玩具丟了一地不收拾,家長罵過之後自己收拾,孩子沒學到賞罰分明,闖了禍一樣別人善後,不知自己錯在哪裡。1010404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01.02南投縣信義鄉玉山觀光茶園


二次大戰時,美國軍方委託著名的心理學家桂爾福 (J. P. Guilford)研發一套心理測驗,希望能用這套東西挑選出最優秀的人,來擔任飛行員。結果很慘,通過這套測試的飛行員,訓練時成績表現也很亮眼,可是一上戰場, 三兩 下就被擊落,死亡率非常高。


桂爾福在檢討問題時,發現那些戰績輝煌,身經百戰打不死的飛行員,多半是由退役的『老鳥』挑選出來的。


他非常納悶,為什麼專業精密的心理測量,卻比不上『老鳥』的直覺呢?其中的問題在哪兒呢?


  桂爾福向一個老鳥請教,老鳥說:『是什麼道理,我也說不清。不如你和我一起挑幾個小子看看,如何?』


  『能夠這樣是最好不過了。』


   第一個年輕人推門進來,老鳥請他坐下,桂爾福在旁觀察、紀錄。


  『小伙子,如果德國人發現你的飛機,高射砲打上來,你怎麼辦?』老鳥發出第一個問題。


『把飛機飛到更高的高度。』


『你怎麼知道的?』


『作戰手冊上寫的,這是標準答案啊,對不?』


『正確,是標準答案。恭喜你,你可以走了。』


『長官,只有一個問題嗎?沒有其他要問的嗎?』


『你沒有問題,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的。』


『是的,長官!』


  第一個菜鳥走出去後,進來第二個菜鳥。他剛一坐下,老鳥問了同樣的問題:


  『小子,如果該死的德國佬發現你的飛機,高射炮打上來,怎麼辦?』


『呃,找片雲堆,躲進去。』


『是嗎?如果沒有雲呢?』


『向下俯衝,跟他們拼了!』


『你找死啊?』


『那搖擺機身呢?』


『是你開飛機還是我開?書,你都沒看?』


『長官,你說的是作戰手冊嗎?』


『對,難道叫你看《靈犬萊西》?』


  『作戰手冊我有看,但太厚,有些記不清。長官,我愛開飛機,我要替美國開飛機。但讀書對我像讀食譜。』


  『什麼意思?』


『我煎蛋、煎牛排都行,我還會幫我老媽烤蘋果派。但要我像食譜那樣講出12,我就搞不懂了。』


『好,你可以下去了。』


『長官,我是不是說錯什麼?』


『菜鳥,現在不要問問題。』


  等菜鳥走出門,老鳥轉過身來問桂爾福:


『教授,如果是你決定,你要挑哪一個?』


『嗯,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我會把第一個刷掉,挑第二個。』老鳥說。


『為什麼?』


 


『沒錯,第一個答的是標準答案,把飛機的高度拉高,讓敵人的高射炮打不到你。但是,德國人是笨蛋嗎?


我們知道標準答案,他們不知道嗎?


所以德軍一定故意在低的地方打一波,引誘你把飛機拉高,然後他真正的火網就在高處等著你。這樣你不死


,誰死?』


  『噢,原來如此。』


  『第二個傢伙,雖然有點搞笑。但是,越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小子,他的隨機應變能力反而越好。碰到麻煩,他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方法越多,活命的機會就越大,像我這種真的打過很多仗沒死的,心裡最清楚,戰場上發生的事,作戰手冊都沒有。只有一樣跟書上寫的一樣。』


  『哪一樣?』


『葬禮。只有這樣兒跟書寫的一字不差。作戰都靠背書,那你只能戰死,找不到答案!』


  桂爾福經此教訓,重新改造他的測試。新的測試就會問:『如果你有一塊磚頭,請說出50種不同的用途?』


  這類激發創意的問題。不但為美國選出真正優秀的飛行員,也因此創造了『創意測試』,成為現代創意活動之父。


  人都有惰性,碰到問題,總會用最快、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最好有個標準答案,是以前人用過就有效的,這樣就不用花腦筋去想。久了成為習慣,就不會去思考新的可能。


 現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在『標準答案』。


為了做評量的方便,為了表面的公平,標準答案就是最好的尺,最準的秤。


快又簡單,沒什麼討論空間,只有對與錯,一翻兩瞪眼。


 當孩子習慣了一個問題,一個標準答案,他就會停止尋找。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業三十年的同學會上,阿霞說了一個真摯動人的故事。故事主角是她兒子,配角則是剛從教職退休的阿霞自己。根據阿霞的描述,其子溫順有餘,聰明不足,兼之入學過早,功課始終敬陪末座,數學尤其差,考二十分是常事,三十分以上就該偷笑。在那個盛行打罵,差一分就挨一板的時代,阿霞為了讓兒子少挨些打,不惜孟母三遷,跟著兒子換學校。


每到一所新學校,就四處拜託老師:「我兒子很笨,不會唸書,但那不是他的錯,是我把他生笨的,希望你們不要因為他成績不好而打他。如果他不乖犯了校規被打,我即使心疼也沒話說,但若是因為他的笨遭處罰,我這作娘的就真的難受了。」同事看她的面子,果然免了傻兒子不少皮肉之苦。



國中第一學期,不幸考了全班倒數第一的兒子向老媽哭訴,老媽說:「沒辦法你比較笨嘛。」



兒子不依:「我知道我笨,可是不至於那麼笨啊!」



老媽安慰兒子別難過,反正以後只會進步,不可能退步,兒子還是不能釋懷,老媽只好發揮搞笑功能:「兒子,其實你很不簡單呢,你看左鄰右舍、親戚朋友,有那個考過最後一名的,你是唯一的呢!」兒子聽了才破涕為笑。


講到這裡,大夥都笑成一團。我對阿霞說:「總算妳大一的教育心理學沒有白修!」


當年我和阿霞一群死黨,一心想轉教育心理系,若非系主任嫌女生太多拒收我們,以阿霞的天賦,今天教育界應該又多了一個心理學專家。我們七嘴八舌一陣胡扯之後,阿霞方不疾不徐地說:「別急,故事才剛開始呢!」


教過特殊班的阿霞,深知惡補對某些學生是沒有用的,所以別的家長忙著替兒女找家教的時候,阿霞只關心 那個 老師比較容易過關。看到兒子成天為數學分數落淚,心一橫她乾脆對兒子說:「我們以後不靠數學吃飯總可以吧!只要不作數學家,不當數學老師,數學不好有什麼關係!」



為了讓兒子增長見識,早些開竅,她經常帶兒子四處旅遊,她發現兒子的旅遊日記寫得很生動,心想這或許是兒子的另條出路。不知是否老媽的用心起了作用,兒子有天天真的對她說:「媽媽,我發覺英文很重要!」這下正中老媽下懷,一有機會就和兒子一塊切磋英文。兒子第一次聽「大家來學英語」錄音帶,因為沒有一個字聽得懂而差點放棄,老媽拚命打氣,他第二天再聽,終於聽懂了一個字,老媽問他是什麼字,他有點不好意思地回答:「就是 Bye-bye這個字嘛!」母子倆相對大笑,憑添不少學習樂趣。



又有一回兒子抱怨「餐館」( Restaurant)一字太長背不了,老媽二話不說就把字拆成兩半,兒子背容易的頭四個字母,老媽背後面六個字母,背好後再交換,如此一來,不論多麼困難的單字,母子聯手之下都迎刃而解。


兒子無憂無慮地讀完國中,終於到了高中聯招的關鍵時刻了。阿霞盤算以兒子平均倒數五名至十名的成績,即使勉強擠上一所高中,將來大學之路只有更艱辛,不如先讀個輕輕鬆鬆沒有升學壓力的五專。主意既定,便力排眾議,遊說兒子去考排名較低的高雄國際商專觀光事業科。



兒子起先不樂意,她就勸兒子:「你不是喜歡出國旅遊嗎?觀光系就是研究怎樣玩得更盡興,讀起來一定有意思的。」兒子一想有道理,於是乖乖考進商專,從此如魚得水,一日千里。面對老友疑惑的眼神,阿霞一臉得意地解釋:「我兒子最拿手就是英文,觀光科系首重語言,開的多半是英文,加上同學程度偏低,更顯我兒突出,每次上完英文課,都有一堆女生圍著他轉,這對我兒可是做夢都想不到的殊榮,讀起英文自然愈發帶勁了。」為了精益求精,阿霞的兒子下了課還到英文補習班去打工。



沒事就和他聊聊天,正巧學校因鬧糾紛停課兩個月,阿霞遂慫恿兒子打全工,兩個月下來,兒子聽講能力大增,有天竟和老媽商量:「我此時英文似乎不錯,但不知比別的高手如何?」



老媽說:「那還不簡單,出去比比就知道了!」兒子因此積極參加各種英語競賽,從班際比賽到校際,從高雄市、南部七縣市,直攻全國大專院校,回回榜上有名。有年暑假與其他英語演講比賽得主在東海大學集訓三個月,這段訓練除了增強他的英文素養,也讓他對自己充滿信心。



集訓一回來,他便興高采烈對老媽說:「我相信有一天我會上國立大學。」


老媽聽完立刻宣稱要去睡覺,兒子不解老媽為何提前就寢,老媽笑言:「因為做夢比較快。」老媽式的玩笑,兒子早見怪不怪,他話鋒一轉,也來逗逗老媽:「媽,你很不錯呢,十全十美中佔了八美。」



老媽一聽樂了,但忍不住好奇自己還缺那兩美,兒子笑嘻嘻地說:「只差一個外在美和一個內在美。」一旁的妹妹罵哥哥不尊重女性,哥哥忙說:「你更厲害,你是十全九美。」妹妹追問缺那一項,哥哥一邊逃一面大叫:「你缺的是整體美!」



愈大愈得老媽真傳的兒子,小時IQ 雖不高,卻是個會思考的小孩。譬如他在開始領零用錢的時候,就會問老媽:「給子女零用錢是什麼心情?」老媽答得更妙:「心甘情願,滿心歡喜。」阿霞強調,父母雖不能事事幫得上兒女,至少可以提供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



她天性幽默,幸運的是先生也好脾氣,因此家裡總是笑聲不絕,寶貝兒子才能化險為夷地一步步走出逆境。五專一畢業,立刻準備大學插班考試,從南到北,一口氣報名十所學校。考前他多少有些患得患失,便來詢問老媽的看法,老媽對他說:「不用擔心,你準備的那麼充分,一定考得上,考試最怕的就是失常,你總不可能十次都失常啊!」為了讓兒子徹底放心,阿霞又加了一句:「不管你考不考得上,我都會很開心。」



兒子以為老媽又在開玩笑,不料老媽一臉嚴肅地說:「你若考上,證明你這些年的功夫沒有白下,我當然為你高興;但如果像你這樣有水準的都考不上,可見中華民國到處都是高手,中華民國大有希望了,我能不高興嗎!」



老媽一席話,讓兒子吃了定心丸,母子倆一路長征,名為趕考,實則像環島旅行。政大、清大、台大三關一過,兒子更篤定了,台大雖不幸落榜,政大和他以為最沒希望的清大皆上榜了。去清大查榜時,傻小子一再追問校方有沒有弄錯名單貼錯榜,把註冊小姐逗得直樂。



為了怕佔別的考生名額,兒子決定不再考了,他親自到政大和清大實地勘查之後,洋洋灑灑列了六項選讀清大的理由,其中一條是學生少壓力小。原本屬意政大歷史悠久、師資陣容堅強的老媽,也被兒子的雄辯滔滔折服了。



進入清大之後,果如兒子預料的學生少,師生之間互動多。大三時,一個從美國來台做研究的教授開了一門文化研究課,開始大家爭相去修課,後來因為功課太多教授又嚴,同學紛紛打退堂鼓,最後只賸阿霞兒子一人。阿霞問兒子為什麼還堅持下去,兒子告訴老媽:「這樣一個千載難逢一對一的大好機會,怎麼能放過!」兒子共修了洋教授兩門課,備極辛苦,卻受益良多。洋教授對兒子印象極佳,一再鼓勵兒子到美留學,並主動承諾他日有需,願為兒子寫推薦函。



兒子以優異成績自清大畢業,保送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同時考上預官。兒子捨研究所去當預官的抉擇,讓老媽心裡有些惋惜,不只因為學校離家近母子可常見面,放棄保送意味又要經歷一場考試的煎熬。


長大的兒子自有一套想法,他寧可先服完兵役,再心無旁騖一路深造。他向老媽保證一定會考上研究所,果真在服役期間,他就考中夢想已久的台大外文研究所。學校破格保留其名額直到他當完預官。


感激之餘他更加認真向學,研二時就開了大學夜間部四年級的英文課,並以兩年時間研究所第一名畢業,接著開始申請 國外 博士班。數理不行卻頗有科學精神的兒子,此番出國留學,再度經過實地探查。他曾因得獎機會到耶魯和劍橋大學短期進修,仔細比較之後乃決定進攻美國。



申請博士班需考 GRE,阿霞嘆說兒子逃避一輩子的數學終於要面對了。阿霞請女兒幫兒子補習,女兒抱怨老哥的數學無可救藥,兒子只好向老媽招供他連數學九九乘法表都背不全。


因為GRE 成績不理想,兒子申請的全美十大名校反應不熱烈,老媽靈機一動想到兒子清大認識的洋教授。



時隔五年,洋教授依然記得兒子,不但替兒子寫了評價極高的推薦信,亦建議兒子不一定非讀名校,不妨也去申請一所他認為不錯的加州聖大克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兒子將信將疑申請了該校,很快就收到條件優渥的入學通知,不僅學雜費全免,生活費有保障,一年後還可參加博士資格考。



兒子高高興興進了學校,才發現剛當上所主 任的洋 教授幫了大忙,雖然兒子謙稱遇到貴人,若非過去他結下的學術因緣,也不會有現在的甜蜜果實。兒子去年九月入學,十一月通過教師鑑定考試,今年暑期即可開 班 教授美國大學生。



不久前老爸老媽赴美探視兒子,兒子為兩老準備了一張信用卡、一個銀行提款證,還有兩封裝滿二百美金小鈔的紅包。想到至今帳目都算不清的兒子,此刻卻細心地為父母打點一切,阿霞不禁笑中含著淚珠。我問阿霞,這麼精彩的故事為什麼不公諸於世?



阿霞坦稱一直有個心願,待兒子拿到博士文憑那一天,著手寫篇兒子求學日誌。我說那還得等上一陣,不如我先拋磚引玉,把這激勵人心的真人真事搬上檯面,讓天下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父母作一借鏡。正思忖如何動筆,忽聽老友之一搞笑高手郭子一聲驚呼:「阿霞那個阿甘正傳兒子!」靈光一閃題目定了。



尤金的分享:每個孩子都是最獨特的,只要父母能夠全然的接納,用心的去發掘並引導開發他們先天具有的特質,就能幫助他們自我實現。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講的太棒了,教育小孩請參考!






















讀者雜誌 2011/11/01




小男孩眨著眼睛聽著這位堅持要他直呼其名的阿姨的一番言語,心中肯定是有些觸動的。



因為在北京的家裡,他的一切一直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




【文/吳霜;賈毅/摘自《新民晚報》2011822日】

去年暑假,一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澳洲珀斯的朋友懷冰家中,說是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懷冰照顧一下。



懷冰由此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



剛從機場接回男孩,懷冰就對他說了一番話:「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爸爸託我照顧你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的,他也不欠我的,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



起床後,你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



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



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



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沒時間的話你在弄清楚路線和車程以後,可以自己去。



總之,你要盡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獨立起來。



因為我有我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眨著眼睛聽著這位不許自己叫她阿姨而堅持要他直呼其名的爸爸的朋友的一番言語,心中肯定是有些觸動的。因為在北京的家裡,他的一切一直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最後,當懷冰問他聽明白了沒有的時候,他說:「聽明白了。」



是啊,這個阿姨說得沒錯,她不欠爸爸的,更不欠自己的。自己已經13歲了,是個大孩子了,已經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這類事情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了!



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後疊被子,吃飯後會洗碗筷,清掃屋子,會使用洗衣機,



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他的爸爸媽媽對懷冰佩服得五體投地,



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讓我兒子一個月之間長大了?」



無獨有偶,前不久,我的一個女友帶著她8歲的兒子到我這裡來玩。



看到我在用iPhone打電話,小男孩說:「霜姨,我媽媽說了,只要我的架子鼓考過7級,她就給我買一個這樣的iPhone。」



我說:「這事我不同意。」



他說:「怎麼了?」



我說:「你一個8歲的小孩兒,有擁有手機的必要嗎?再說了,你考過7級,完全是應該的,因為你這樣的年紀,每天的責任之一就是學習,要什麼獎勵!因為考過了一個普通的7級,就獅子大開口跟媽媽要iPhone,媽媽掙錢容易嗎?你這樣做不覺得不好意思嗎?」



他和那個13歲的孩子一樣,眨著眼睛看著我,聽著他從來沒有聽過的話。我接著說:「你跟媽媽要這要那,你給媽媽什麼了?」他又語塞了,小嘴張著,似乎在思考。



「你幫媽媽洗碗了嗎?幫媽媽掃地了嗎?你洗過衣服嗎?擦過桌子嗎?媽媽下班回來以後,你問過她累不累嗎?…你什麼都沒做過,你有什麼資格跟媽媽要錢買這買那?」



在我這樣和小男孩對話的時候,他的媽媽一直坐在那兒不說話,時不時看我一眼,眼中有笑意。我知道,她其實很認同我說的這些話,她可能早就想這樣說,卻從來沒有「忍心」對自己的兒子說過。



我說:「這個手機是不是不能要?」



小男孩竟然歎了一口氣,看著我,點了點他的小腦袋。



我對女友說:「姐們兒,他才8歲呀,你跟他講什麼他都會聽進去的,就看你給他的是什麼影響了。



如果你總這樣無節制地滿足他,你給他多少他都認為是應該的。」



女友說:「真是這樣,給多少都不覺得多啊!」



怨誰呢?孩子嗎?當然不是!



看到許多人在抱怨如今的孩子是怎樣的不爭氣、不節省、不體貼、不刻苦、不…



這就叫做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



如果媽媽爸爸們能像我和懷冰這樣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與他們對話,



孩子就會懂得許多必須懂的事情



我的女友說:「我先生總是對兒子說,家裡的一切都是你的,連公司都是你的。」



我說:「那如果兒子不懂經營之道,你把公司給他,他賠掉你的老本怎麼辦?」



這回輪到女友眨眼了,她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父母們有一個嚴重的錯誤:從不把孩子當成人,孩子永遠等同於小貓小狗一樣的寵物



所以,對孩子一定要說人話!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人。



這是必須的,因為他們真的不是貓貓狗狗,光需要寵愛就夠了,他們是人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