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資料夾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一些反對素食的人,常常會用一種特殊的命題,駁斥吃素的人「偽善」。他們反問素食者一個問題:「難道植物就沒有生命?吃植物就不是殺生?」我可以明確的回應:


 


「對,吃植物也是殺生。」


 


植物也有生命,這當然是肯定的,植物有情、甚至說萬物皆有情,我也覺得很合理。假若連「殺植物」也要避免,有人問,那麼人類還有甚麼東西可吃?當然有!


 


解決這種殺生問題的終極飲食方式,可以說是素食的最高層次叫——「果子素」,就是飲食只吃水果,這是一種最慈悲的飲食方式,吃水果不會傷害植物本身,植物製造水果就是希望給動物吃,希望動物幫助傳播種子,給植物與動物營造一種互助生態。《聖經》的創世紀中,一開始就記載了伊甸園中的人類只吃水果;而人類最接近的動物近親,靈長類動物如猩猩,他們就是以水果為主要糧食的,抑或也會吃花、樹葉、樹皮,但吃這些都不會摧毀整棵植物。


 


素食是為了「不殺生」的問題,抽身一點看,本身並非一個「0」和「1」的問題,而是一個「0-1」的過程。嚴格一點講,甚麼叫「生命」,細菌病毒算不算是生命?但是當我們喝一口水進去,不多不少我們口腔裏面也有細菌死掉,這是不是殺生?一腳踏出去,走在山野上,有多少小草或螞蟻昆蟲因你而死掉?人生在世,無可避免隨時誤殺,但是,若有慈悲的心,我們可以減少這種殺戮的發生。


 


從素食上看,會否殺生可以是一個不斷深入的層次問題。例如一些人剛剛從肉食轉變為素食,在轉變的初期先戒掉紅肉,後來慢慢戒掉白肉、魚肉、海產到慢慢什麽肉類都不吃;然後也逐漸的不含有吃動物成份的製品如「啫喱」(用魚膠粉製造)、「芝士」(加工過程需要用牛胃的消化液製成)、某些「核桃酥」和「月餅」(用豬油製成);逐漸地連奶蛋、酸奶、牛油、蜂蜜等動物製品也不吃;再逐漸地連動物製品也不使用,如皮鞋、皮帶、皮包、羽絨服、羊毛衣、駝絨被、皮草;再逐漸地也不用經過動物實驗的化妝品、藥物、疫苗、醫療技術等…… 


 


這樣逐步減少自己能夠吃下食物範圍,其實是一種逐步「放下」的過程,也就是從肉食者的「1」逐漸減少殺生到接近「0」的一個過程。


 


雖然能吃能用能選擇的東西好像減少了,但是自己能夠活得更加簡單,同時減少殺害生命,讓自己活得輕鬆自在。從素食者的角度來看,不吃動物是為了不殺生,但是吃植物本身並非就不是殺生,而是盡力讓自己減少殺生而已。


 


要知道,動物是在食物鏈裏面的最高層次,動物需要吃很多植物才能養活自己。例如有研究說雞吃2公斤 飼料才能長1公斤 肉;豬吃3 -4公斤飼料才長 1公斤肉;牛吃 8公斤飼料才長 1公斤肉,假如去掉牛身上不能吃的部位,實際上要 30公斤飼料才長出 1公斤的牛肉。從這個角度用簡單的數學算一下,假如人類吃動物,就間接等於吃掉很多植物,這要殺害的生命更多!


 


非素食者批評素食者「吃植物是殺生」這種說法,我不否認這是事實,但這不是「偽善」,只是素食者內心希望「向善」的過程而已。


 


我心底裡還有一個良好的願望,就是當有人這樣質疑素食者的時候,是因為他們內心真的認為「殺生是不對的」,才質疑素食者為何認為吃植物沒問題。假如他們一邊認為殺生是不對,可是在批評了素食者以後,卻一邊繼續讓自己任意殺動物,恐怕他們真會人格分裂,該如何面對自己的表裡言行不一?


 


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 613a 05f a 010127a w.html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Jul 21 Sat 2012 14:15
  • 蓮花

精美蓮花 swf 動圖 (蓮花美女 之一)



(撐傘美女 之二)



(吹笛美女 之三)



(含苞待放蓮花 之四)



(綻放蓮花 之五)



(蝸牛與蓮葉 之六)



(初綻放蓮花 之七)



(彩虹蓮花燈 之八)



(彩紅蓮花燈 之九)



(彩虹蓮花燈 之十)



網路動畫整理上傳分享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個優渥的環境,易使人失去生活的目標及前進的動力,而沉溺於安逸之中。



【聯合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2012.04.23 03:33 am


這次法國總統大選,所有候選人都大聲疾呼,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一定為法國的未來帶來希望。但大多數選民卻無感,覺得這次大選「乏味」。根據一項調查,法國人是全球五十一國人中最悲觀的前三名,因此他們對候選人也不抱希望,投票意願低。


 


表面上,法國人享盡人間好處:極少的工時、度不完的假、優渥的健診、世界級美食、美酒、美麗的環境…


 


實際上,法國人卻不快樂。


 


巴黎市調公司BVA調查全球五十一國的民情,發現法國人的悲觀名列前三名,如果將問題限於經濟,則法國人最悲觀。


 


法國人比所有已開發的西歐和北美國家悲觀,而且遠比地球上一些最窮的國家悲觀。法國人生活這麼享受,為什麼心情黯淡?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家菲希勒說,法國人患得患失,擔心失去現有的舒服日子。分析家說,法國人有這樣的心理,候選人承諾「改變」,可能下錯了藥。


 


而且經歷一場經濟危機,法國人好像也失去了自信。這樣的選民,對任何「改變」似乎都沒有多大信心,不管沙克吉和歐蘭德許給他們什麼。


 


因此,不足為奇,民調顯示,在廿二日首輪投票前,還有三分之一選民尚未拿定主意投誰,並有多達三分之一選民打算不投票。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在一周兩次的「幸福課」上,本-沙哈爾沒有大講特講怎麼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如何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




本-沙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只有8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學生。到了第三次,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




本-沙哈爾成了「哈佛紅人」。校刊和《波士頓環球報》等多家媒體,報道了積極心理學課在哈佛火爆的情景。「幸福課」為何會在哈佛大受歡迎?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
「我曾不快樂了30年。」本-沙哈爾這樣說自己。他也是哈佛的畢業生,從本科讀到博士。在哈佛,作為三名優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劍橋進行交換學習。他還是個一流的運動員,在社團活動方面也很活躍。但這些並沒有讓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內心並不快樂。




「最初,引起我對積極心理學興趣的是我的經歷。我開始意識到,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對幸福感更重要。通過研究這門學科,我受益匪淺。我想把我所學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於是,我決定做一名教師。」




在本-沙哈爾第二次開設「幸福課」的2004年,哈佛校報上有一篇報道:《學校面臨心理健康危機》,標題下的導語說:在過去的一年,絕大多數學生感到過沮喪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學校舍區輔導員寫給社區主管的信。




「我快覆沒了。」這位輔導員寫道。在他分管的社區內,有20個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一個學生因為嚴重焦慮而無法完成學期作業;另一個學生因為精神崩潰而錯過三門考試……社區主管把這封信轉給了哈佛校長,並強調該社區的問題並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嚴重焦慮和情緒紊亂的哈佛畢業生說:大多數哈佛學生還沒意識到,即使那些表面看來很積極、很棒的學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著,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識到他有心理問題。




「在內心深處,我經常覺得自己會窒息或者死去。」這名學生說。她時常不明原由地哭泣,總要把自己關起來才能睡覺。她看過幾個心理醫生,試過6種藥物,休學兩個月,來應付自己的心理問題。「我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這樣描述自己。




有個名叫瑪麗亞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內自殺,年僅19歲。她的室友回憶說:就在自殺前一晚,瑪麗亞和班裡同學談論天氣時,還表現得十分開心的樣子。「她看起來很好。她在聽音樂,調子好像還很歡樂。」




哈佛一項持續6個月的調查發現,學生正面臨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機。調查稱:過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消沉。47%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因為太沮喪而無法正常做事,10%的學生稱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這是令許多美國人深感困惑的問題。據統計,在美國,抑鬱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鬱症的發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而許多國家,也正在步美國後! 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這段時間裡,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爾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




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長期的抑鬱,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情感破產』。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面臨這種問題,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蕭條』。」




一項有關「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3個因素:「遺傳基因、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而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活得更快樂、更充實。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




本-沙哈爾說:「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為,它已深深地幫助了我。」
我們的很多課,都在教學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閱讀、更好地寫作,可是為什麼就不該有人教學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艱深的積極心理學學術成果簡約化、實用化,教學生懂得自我幫助,這是本-沙哈爾開設「幸福課」的初衷。




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讓本-沙哈爾對幸福的理解,發生根本轉變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經歷。
16歲那年,在以色列長大的本-沙哈爾,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在長達5年的訓練中,空虛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什麼。雖為此悶悶不樂,但他仍堅信:無論身體或心理都要堅強,才能最終取勝;而勝利,一定會帶來充實感,也能讓自己最終幸福。




終於,本-沙哈爾如願以償,奪冠後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舉行了隆重的慶賀。那時,他對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帶來快樂,過去所受的種種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試著再回味一下無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間,那種勝利的感覺,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所有的快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的內心,忽然又變得很空虛,只有迷惘和恐懼。淚水湧出,不再是喜極而泣,而是傷心難過。在如此順意的情況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話,那我將到何處,去尋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極力讓自己鎮定,並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神經過敏。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仍沒有找回快樂;相反,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重。慢慢地他發現:勝利,並沒為他帶來任何幸福,他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打破。「從那時起,我開始對一個問題非常著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爾注意觀察周圍的人,誰看起來幸福,他就向誰請教。他讀有關幸福的書,從亞里士多德到孔子,從古代哲學到現代心理學,從學術研究到自助書籍等等。最後他決定去大學主修哲學和心理學。




他的幸福觀,逐漸清晰起來: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2008年大熱門 - 哈佛的幸福課 (中)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09 Fri 2011 13:23
  • 臨終



臨終



成大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趙可式發現很多人為了種種原因
,

堅持要求醫師使出「十八般武藝」
,
繼續急救明明只剩最後一口氣的親人
,
使得患者受盡痛苦
,
含恨以終



她在台中市舉辦的安寧療護傳愛志工培訓班中
,
講了多起實例



趙可式說
,
有位七十三歲老太太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後
,

清楚交代後事
,
然後安心地接受治療

四年後 ,
癌症復發
,
並轉移到肺臟、肝臟、腦部和骨骼
,

她自知來日無多
,
不但簽下「不急救」的意願書
,

並且交代兒孫在她往生之日
,
不要驚擾她
,

只需安心念佛
,
送她上西方極樂世界



沒想到 ,
老太太瀕臨死亡前
,
有個兒子聲稱在遺產問題尚未擺平
,

兄弟姊妹還沒取得共識前
,
醫師絕對不能讓她斷氣
,

否則就要控告醫師有醫療疏失
,
醫師只得依他之言全力搶救」
,

經過多次電擊和心外按摩
,
這位老太太死前幾乎已被震得「粉身碎骨」



另一位篤信天主教的八十九歲老人樂天知命
,

七十歲那年就寫好「生前預囑」
,
希望子女在他臨終前
,

不要給他插管開洞
,
讓他安詳的返回天國



然而 ,
真的到了他病入膏肓
,
多重器官衰竭之際
,

子女擔心被鄰居批評不孝
,
同時為了讓住美國的大哥見老爸最後一面
,

硬是要求醫師救到底



趙可式說
,
這名老人死前意識清楚
,
渾身沒穿衣褲
,

插了十幾根管子
,
他沒辦法說話
,
幾度要自行拔掉管子
,

護士只好綁住他的雙手
,
他又用腳踢表達心中的怨憤
,

由於扯掉導尿管造成血尿
,
護士又綁住他的雙腳
,

結果他被五花大綁地躺在加護病房
,
躺了兩星期
,
不斷流淚



最後長子總算趕回台灣
,
但是任憑所有子女聲聲呼喚
,

老人轉頭閉眼
,
硬是連看都不看
,
在無聲的抗議下
,
嚥下最後一口氣



更離譜的是
,
有個老人已屆彌留狀態
,
子女請相士算命
,
相士說老人如果在某月某日前死亡
,
家道會衰敗
,
後人會貧窮
,
子女拜託醫師無論如何不能讓老人死 。結果 ,
這名老人經過十幾次急救
,
光是強心針就打了一千多支
,
護士打到手軟
,
拖過相士講的那一天
,
子女終於同意醫護人員拔掉老人身上所有管子
,
讓他安息



趙可式說
,
這種人間悲劇不是個案
,
全台各醫院每天都在上演



有一名四十二歲婦人罹患卵巢癌
,
癌細胞嚴重擴散
,
她丈夫懇求醫師非得救她一命不可
,
因為「三個孩子還小
,
不能沒有媽媽」 。當她呼吸停止時 ,
醫師努力替她施行心肺復甦術
,
但急救無效 。她丈夫進入病房一看 ,
只見愛妻滿臉滿枕頭都是血
,
嘴裡插了一根很粗的管子
,
口角沾著血
,
眼角的淚也沾溼了枕巾
,
他抱著妻子狂喊「你們對她做了什麼?」


當他獲悉是急救的結果
,
心中大慟
,
連連捶胸哭嚎說「我對不起妳!我對不起妳!」




趙可式說
,
她每次看到這種情形就感慨萬千
,

甚至有的病人根本就已經死了
,
只不過靠著人工呼吸器
,

胸部仍有起伏
,
其實腳底板早就出現屍斑
,

醫師往往宣布死亡不到一小時
,
屍臭就透出來了



她表示 ,
這種人間悲劇可以說是「四輸」:


病人方面不得善終
;

家屬方面事後愧疚
;

醫師方面在醫療糾紛的陰影下
,
無奈為之
,
違反了醫界倫理
;

社會方面
,
每年因此耗費的健保資源更是難以計數



這種惡質文化還要讓它存在多久
,
值得國人深思



生離與死別都是人生兩大傷心事


不捨帶給雙方的只有傷心和遺憾


放手是讓大家活得更好的作法




這篇文章


任誰看了都想痛罵那些自私的家人


人無法選擇生
,
唯有死亡的方式可以由自己選擇


「死也要死的有尊嚴」
..



所以說 !
想要愛一個人

這個''字真是直得深思



有時自以為是的''卻剛好是一種''


 


引用:http://www.tunghai74.org/letters/09-02-11-dying.htm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請盡量使用玻璃杯


 







實驗證明:紙杯比塑膠杯毒30

作者﹕炘炘

出門在外的您是否覺得紙杯比較衛生而經常使用呢?

近期的實驗證明,普通紙杯比塑膠杯的雙酚A濃度“威力”還要強30

「雙酚A」是一種環境激素,在動物體內有類似於雌性激素的作用,對新生兒發育及人類生殖有很大的危害。



雙酚A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塑膠製造的化學物質。

添加雙酚A可使塑膠產品具有無色透明、輕巧耐用和防衝擊等特性。所以,新生兒使用的塑膠奶瓶、飲水機桶、塑膠餐具、一次性紙杯等日用品也都含有雙酚A

常見的日用品進行分組對比測定。



首先是對一次性紙杯一次性塑膠杯一次性飯盒雙酚A含量的對比測定表明,一次性紙杯的雙酚A濃度是最高的,是一次性塑膠杯的近30倍。因為一次性紙杯的加工工序最多,雙酚A的含量就會越高。



還有一組檢測的是桶裝純淨水和自來水、雨水。結果顯示,雨水雙酚A濃度最高,是自來水的7倍多,而桶裝純淨水的雙酚A濃度是自來水的1.5倍。

這說明了塑膠容器所含的雙酚A會溶解進水而進入人體。



因此,歐盟從今年5月、中國也將從今年9月開始停止流通雙酚A塑膠奶瓶。這一檢測結果也發表在了美國的《有害物質》雜誌和荷蘭的《分析化學》兩本雜誌上。



◎塑膠奶瓶8個月就要換

年輕的父母往往喜歡用開水沖洗寶寶的奶瓶,甚至放進微波爐加熱,反復消毒,這種做法會使得塑膠瓶大量釋放有害的雙酚A

雙酚A濃度提高後,對於新生嬰兒危險性變大,可造成孩子生殖器官病變,出現性早熟,也有可能患上多動症。



對於嬰幼兒的奶瓶最好選用玻璃奶瓶。如果使用塑膠奶瓶,要勤更換。一旦奶瓶表面破損,其中含有的雙酚A就會析出,所以8個月就得更換一次奶瓶,而且消毒時溫度不能超過100℃。



◎改用玻璃或瓷質器皿避免環境激素

雙酚A等環境激素,也稱為內分泌干擾物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主要來源於農藥、殺蟲劑、汽車尾氣、塑膠製品生產。它可在體內長期蓄積,不易排出甚至不排出,甚至600年都分解不掉。從空氣、土壤、水體,到呼吸、食物、飲水,它們無所不在。



請改掉用紙杯的習慣,改用玻璃杯或瓷杯,不用塑膠保鮮盒、保鮮袋,改用玻璃碗或瓷碗再以微波爐加熱食品。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