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4 代謝症候群是合併血壓、血糖、血脂異常,以及肥胖的臨床綜合病徵。由於生活及飲食型態改變,國人肥胖比率逐年上升,研究發現,同樣身高、體重的人,東方人囤積在臟器周圍脂肪比西方人多5%,這些臟器脂肪不利健康,也升高代謝症候群風險。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
某竹科高階經理人日前接到健檢報告,赫然發現,他的血壓收縮壓超過140mmHg,血糖也大於135mg/dl,加上腰圍92公分,醫師在總結報告上,強烈建議,他應該多運動及減重,並尋求醫師治療。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國晉表示,這位高階經理人是典型代謝症候群患者,若不積極減重及用藥控制血壓、血糖,即使薪水收入再高,健康已亮起紅燈。
代謝症候群是合併血壓、血糖、血脂異常,以及肥胖的臨床綜合病徵。由於生活及飲食型態改變,國人肥胖比率逐年上升,研究發現,同樣身高、體重的人,東方人囤積在臟器周圍脂肪比西方人多5%,這些臟器脂肪不利健康,也升高代謝症候群風險。
署立雙和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祝年豐強調,中廣身材者,腰圍只要比標準粗1公分,未來小中風機率就升高2%至20%,符合代謝症候群標準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及腦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至6倍以上。
根據千禧之愛基金會去年底針對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會區、1068名20至69歲民眾問卷調查,發現超過56.7%的民眾,對代謝症候群認知不足,60%受訪者不知健康腰圍的標準,正確說出代謝症候群內容者,不到9.8%。
祝年豐表示,臨床上,平均每4名病人就有1人對代謝症候群認知錯誤,包括以為不吃糖就不會血糖超標、每日五蔬果卻成了五果零蔬、誤認血壓降低就可以停藥、以為預防代謝症候群只要減重就好等。
黃國晉也說,三高初期症狀往往不痛不癢,且沒有自覺症狀,許多人毫無危機意識或病識感,即使醫師叮嚀他要改變不良的生活型態,但依然故我,直到需要用藥控制,甚至病倒了,才後悔莫及。
黃國晉和祝年豐都強調,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已成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遠離代謝症候群,平常多運動及避免體重過重是首要之務。體重過重、低活動度的生活型態與致動脈硬化飲食,是代謝症候群可改變的危險因子,一旦檢測發現血糖、血脂肪和血壓都逼近異常值,更要及時就醫。
3D健康生活 腰圍不再失控
代謝症候群不是疾病,但引發相關疾病,卻會致命。專家強調,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應定期追蹤檢查,確定有代謝症候群,不宜坐視或拖延,應積極治療,牢記ABCDE或3D口訣。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國晉指出,代謝症候群的治療策略,就是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其次是體重控制及增加運動量。病患若能在平日記住A、B、C 、D、E的口訣內容,並身體力行,就能遠離代謝症候群所帶來的病痛。
A:Assessment(評估),黃國晉表示,一般是先評估是否符合代謝症候群診斷,以及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B:Blood pressure(血壓),如果已達高血壓診斷標準,就該服藥,期能把血壓控制在130/80亳米汞柱以下。
C:Cholesterol(膽固醇),透過生活及飲食習慣,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另一方面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昇高,必要時,就應考慮使用Statin類藥物。
D:Diet(飲食)及Diabetes(糖尿病),黃國晉表示,一旦血糖偏高,就要預防糖尿病,建議選擇低脂飲食以及低升糖指數食物,如以全穀類取代精緻穀類,並且多攝取蔬菜水果。
E:Excerise(運動),建議每天30分鐘,每周至少要運動150分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