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朋友介紹很棒的心靈小說,一口氣就想K完它,但是值得再重複閱讀,仔細的深入與落實~



[ 閱人 ]   [ 閱書 ]






 













Q1:《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提到:「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妳覺得25歲和現在所投射出來的妳,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A1:這個問題應該這樣問,25歲的你眼中的世界,和現在你所投射的世界最大的差別在那裡?
我覺得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以前是無意識的過生活。遇到外界的人、事、物, 就以自己的慣性去反應,覺得外在的世界決定了我的命運和喜怒哀樂。現在遇到事情會向內看, 看看究竟是那一部分的我沒有被整合,才會招來這樣的人事物, 它們來到我的生命中,是要提醒我學習什麼樣的功課。所以這個世界現在對我來說是安全的,友善的,可以商量,可以改變的。 


Q2:妳說儘管自己以前擁有姣好面貌、華宅美服、名人丈夫……精神層面卻是不快樂的。那麼現在妳──擁有好老公、一雙寶貝兒女、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的妳快樂嗎? 
A2:現在的我,當然比以前快樂許多,最重要的是,當我不快樂的時候,我不會覺得絕望或是去抗拒它。憂鬱症的人走不出來的原因,就是覺得眼前的情境還有他的心情,是會永遠持續下去、不會好轉的。同時,對抑鬱的情緒無法接受, 想跳出又跳不出。不快樂跟悲傷、憤怒,甚至開心、興奮一樣,都只是情緒罷了, 情緒就是一種能量,它會來,也會走。負面情緒就像惡客,你愈去抗拒它,害怕它,它愈不走。所以當情緒來臨的時候,無所畏懼的去看著它,經歷它,讓它穿透你,然後消失在它來的地方。 


Q3:透過《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主角若菱的經歷,妳是否可以和讀者說說自己如何從婚變、事業低潮、憂鬱症……等不順遂歷程中,重新尋回真實自我?
A3:其實很簡單,就是了解到外在的世界不能給你你想要的東西,你必須向內看。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追尋外在世界的那一套搬來追尋內在世界,尋求有一天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之後,就會「碰!」的一聲,世界從此美好,不再有煩惱。 不是的。向內看意味著你負擔起自己生命的責任,同時當你看到「未知的自己」的時候,無論多麼讓你驚訝,甚至引以為恥,都不要去否認、抗拒它。用愛來擁抱你在這個內在旅程上所看到、所經歷的一切,你的生命就會因此而蛻變。


Q4:妳覺得之前這些經歷都是必須的,才能成就現在的自己嗎?
A4: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生命歷程都是為他個人量身打造的。你不可能找到更完美的父母和配偶,他們就是為你而來的。經歷了這麼多的風風雨雨,我真的感覺到「凡是發生的,就是最好的!」過去的經歷打造了今天的我,所以對過往的人事物,我心中只有感激,也看到奇妙的恩典在其中。


Q5:新書取名為「遇見未知的自己」,在潛心靈修的道途中,妳曾遇見哪些「未知的自己」呢?
A5:多著呢!不喜歡自己的自己,不尊敬自己的自己,嫉妒別人的自己,小心眼的自己,猶豫不決的自己,悲觀的自己,自以為了不起的自己……數不完的! 當然,突破了這些虛假的次人格的自己之後,你看到了真實的自己。那個跟任何人都沒有差別(包括耶穌和佛陀)、不會隨肉體死亡而消失的自己、真善美的自己、充滿愛、喜悅、和平的自己。我們對自己的瞭解到底有多少?充其量只有5%而已。內在旅程是充滿驚喜和刺激的!


Q6:年輕時候的妳,對「快樂」的認定為何?現在的妳,就書中所言,應該是進入「喜悅」的階段囉……請問妳對「快樂」、「喜悅」的看法與界定是?
A6:快樂必須要有一個外在的相對之物,而喜悅卻是由內而生的。快樂有它的相對面(屬於二元對立的,喜悅則是來自一的境界,沒有相對的東西,它不誇張, 像一道潺潺的小溪、輕輕的流過我們的心田。快樂的情緒比較強烈,由外界的一個刺激而起,但不會持久。喜悅是因為你碰觸到了你內在最深沉的本質而起的。 兩者並不互相排斥就是了。我現在會快樂,也會喜悅;有的時候也會不快樂,同時失去我的喜悅。重要的是,不要一味的追求一個而排斥另一個,造成對立。


Q7:書中也提到「未實現前就先感恩」,一般人讀起來似乎有點玄,也有些不可思議,可否就妳個人的實際例證,再為大家進一步說明?
A7: 我常常玩這種遊戲啊!當我為一件事情煩惱的時候,我就會向上天感恩說:謝謝你幫我把這件事情完美的解決了。當我這樣說的時候,就是一種信賴和交託, 所以後來事情幾乎都能夠順利的解決。(想不起來沒有獲得解決的例子!)最重要的是,即使沒有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解決,因為我的臣服和交託,這個事情也變得很順利,我的情緒也很平穩。太多太多的例子了,關鍵不在於它靈不靈,而是在於你敢不敢放手交託出去。 


Q8:所以,德芬是否覺得在這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自己也是幸運的的受惠者呢?在施與受之間,妳的看法如何?
A8:當然啊,太幸運了!我一直都是個很幸運的人,幸運到不可思議。我覺得祕訣有二,一就是,我是一個非常善於施於的人。我在大大小小的地方不知道幫助了多少人。這就是我覺得我幸運的地方,因為這是我的天性。我看到別人受苦就不能忍受,看到別人因為我的幫助而生命更加的豐盛就有說不出的喜悅。所以我的福報真的好棒!第二就是, 我是一個想什麼就做什麼的人,我想要一件東西的時候,我是全力以赴的在爭取,所以我心想事成的能力是超強的。我第二本書就會以神話故事的方式跟大家分享我心想事成的心得。


Q9:透過新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妳最期盼讀者能從中覺察什麼?改善什麼?最終又能獲得什麼?
A9: 前面說了,我是很看不得人家受苦的。我最希望我的讀者能從痛苦的夢境中醒來,發現我們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我們可以不受思想、情緒的奴役,我們可以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希望讀者能夠意識到外面的世界是我們自己的投射, 既然可以投射,我們就可以收回投射而改變世界。最終讓我們看見,沒有什麼需要改變,沒有什麼需要改善,生命本身就是那麼有智慧的一個活體,它會以最好的方式流經我們。我們只要放輕鬆,讓生命之舞自然的在我們身上舞出最美的舞曲。 


Q10:最後,同樣身為女人的小編,實在很想請教德芬維持身心靈美麗的祕訣究竟為何哩?
A10:在外表方面,大家都聽過「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瑜伽真的是我的救命藥方,我確信瑜伽可以幫助我們延緩老化、保持青春。所以一定的養生運動是絕對必要的。而心靈的美麗在於全然的接納自己,包括自己的不足之處。看到了不堪的未知的自己(哈哈),然後去擁抱它,於是你就有充分的能量和空間去擁抱你身邊的人事物。一個能與自己和睦共處的女人是最美麗的。 


〔作者檔案〕----------------------------------------------------------------------------


張德芬
台大企管系畢業,擔任台視記者、主播多年後,去美國UCLA取得了MBA學位。 
二○○二年開始,她受到啟發與指引,辭去高薪的工作,專心研修瑜伽以及新時代的各類心靈課程。五年多來,學習了各種不同的心靈成長及心裡治療方法,並且博覽了一百多本中英文的有關著作,透過每日的瑜伽練習和靜坐,體悟了許多靈性及個人成長方面的心得。現在最關心的是「人類意識的進化與提昇」,為人類美好的未來貢獻一己之力。
現與家人長年定居北京,並取得了中國國家心理諮詢師的執照。

〔作者作品〕----------------------------------------------------------------------------








遇見未知的自己


吳淡如、莊淑芬、陳藹玲、李欣頻、王尚智 誠摯推薦
現代版《為自己出征》‧都會女性版《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這是一本很有感染力的小說,也是現代人工作、婚姻和生活的一部心靈指南。
──吳淡如


認識德芬超過二十年了,驚豔於她的成長與轉變。書中主角經由智慧老人的指點,由無明、無助、無奈,蛻變為智慧成熟的女性,其中不乏德芬自己經歷的縮影,也為現代都會男女,指出了一條找回真我與喜悅的道路。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很驚訝這是德芬的第一部作品,竟能把崎嶇寫實的生命歷程,以如此有智慧且流暢的方式,形成一部好看的小說──在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也能同步為自己演練出一個最好的未來版本,我們不再只是讀者,同時也變成主宰自己命運的創造者!
──李欣頻‧廣告創意人

這是一本為你我而寫的生命故事,
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未知、發現心想事成的祕密,
最終,成就一個全新而自信的自己。
若菱,自名校畢業,擁有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心中卻不時的自問: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為什麼我不快樂?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一個下雨的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與智者數度交談的過程中,她漸漸填補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我……
透過本書主角的經歷與起伏,你不僅能從中獲得一些實用的生活指南,更可與實際生活問題產生連結,活出想要的人生,找回真實的自己!


 

這是一本心靈成長的書,作者描述著:
天底下只有三種人的事1.自己的事2.別人的事3.老天爺的事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孩子不吃飯要不要操心?


一般而言,我們的答案通常是會操心。


但作者卻問:這是小孩的事,也就是別人的事,我們為何要操心?


如果我們的回答是操心小孩的身體健康,作者會告訴你,那是老天爺的事,我們為何要操心?


如果我們回答,小孩健康出了狀況,照顧的還是我們。這時作者會說,對,結果我們所關心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自己的事。


書中提到四大議題:


1.    身體--連結 


跟自已的身體對話,傾聽你身體的訊息。


所謂覺知之光就是重新和我們的身體連結。我們一般人對自己的身體有只有5%瞭解和控制,95%身體是在潛意識的狀態下用自動導航系統在操控的。所以,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就可以幫我們把5%的版圖擴大,找回更多的自己。


基本上,任何能讓你專心一致,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你與身體連重新連結,所以運動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時的心態和狀況。所以無論是跑步、快走、游泳、太極拳、氣功、瑜珈,只要你能夠專心的觀照自己的身體,這些運動都可以是一種冥想。而其中,與身體對話、連結的最佳方式其實就是靜坐冥想。


2.    情緒--臣服 


當受苦的時候,用愛去接納被自己壓抑了的憤怒和悲傷。受苦有兩種意義,一種是無知的、無明的受苦,就是任隨潛意識的操控而受苦,同時在抱怨、抗拒那個痛苦。這樣的受苦不能讓你成長。


另外一種受苦是有覺知的受苦,當你感覺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的去經歷它。隱藏多年的能量爆發出來,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態度,在全然的愛和接納中去經歷它。這樣的受苦,將使自己走出人生模式、成長茁壯的契機。


然而,壓抑多年的情感,就像是黑暗的能量。唯有帶著愛的覺知之光,才能驅除他們。在情緒上,要先接納己經發生的事,學習臣服,學習接受,因為你再生氣,都不能改變己經發生的事實。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候醜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看到面深藏的禮物。


3.    思想--檢視 


當舉起一根手指對著對方,三根是對著自己的,因此,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自己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吸引力法則提到:相同能量的事物會彼此吸引,所以我們周遭發生的事物都是我們本身的能量吸引過來的。


當我們心裡有個深切、真誠的渴望,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的,這就是你心中的神。當你祈禱的時候,你的內在會發出一股正面振動的能量,它會把你想要的東西吸過來,也就是神在回應你的禱告而賜給你真心想要的東西。


心隨念轉,隨時關照自己的思想,並且檢驗它們的真實性,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於自己對事情的解釋。


4.    身分認同--覺察 


喜悅是消融負面情緒最好的光。有什麼事情是你愛做的,而且是可以給你喜悅的?快樂是需要外在條件的,而且它的範圍比較小。喜悅是發自內心的,然後可以大範圍地滲透到你的全人。定靜的功夫是最有效對治我們紛亂思想和負面思想的利器,因為它可以幫助你建立覺知,提昇你對事物以及自我的覺察能力。而且在冥想時,我們身體如如不動,情緒、思想都在嚴密的堅控下,你和你的真我可以有短暫的相聚。雖然短暫,卻已經接近生命的源頭了。


有個問題是為什麼人人都在追求快樂,但是真正幸福快樂的人卻麼少?這是小我不但向外抓取,而且它也進而和它思想、情緒以及身體認同。比方說,有些人就覺得受害者是他們的一種身分認同,如果此生不控訴那些所謂迫害他們的人的話,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如果要突破這些各種的身分認同,我們必須要建立覺察的能力,而覺知是破除身分認同的第一步。


要放下身分認同是很難的,『看見』是第一步--先要看到你自己認同於某樣東西,也許你沒辦法立刻放下。但是如果你能徹底瞭解到你認同那些東西,其實不是你,也不是屬於你的,你就可能從這個外境追逐的噩夢中醒來。這個過程很慢,也很難,要有充分的決心和毅力。


 


『我接受它,我盡我的能力改變我所能改變的,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接受我的無能為力,順流而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