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成長 周聖心不叨念不支配



 



不用「我是為你好」當藉口 「什麼都不說 孩子還是懂該做什麼」
 常談心親子關係會更好 


 


「我不想當囉嗦、愛支配孩子行為的父母。」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20年來都在非營利組織工作,也曾參與人本教育基金會的教改運動,對親子互動有深刻觀察,但教自己的孩子,成長經驗是她最好的教材。


 



周聖心至今都還清楚記得那一幕:高二那年的冬天,出門前媽媽不斷叨念「外面天氣冷,記得把外套穿上,這麼大了還不懂得照顧自己…」原本平靜無波,媽媽的嘮叨卻把她給激怒了,周聖心狠狠地帶上門,把外套留在椅子上。


「上一輩總是拿『我是為你好』當藉口,沒有智慧和節制地經營親子關係。」周聖心說,傳統的父母總是把對子女的關心直接、甚至未消化地表達出來,且帶著負面口吻的囉嗦一洩千里,反而讓孩子厭煩,「老是罵孩子笨,其實孩子是被父母教笨的」。


她相信,父母什麼都不說,孩子還是懂得該做什麼,愈想支配或照顧孩子的每一項生活細節,就愈沒辦法讓孩子懂得如何生活。她在參與人本教改運動期間,曾到速食店仔細觀察親子間的對話,並一一記錄研究,發現父母對小孩說教的機率偏高,「這些都讓我反省:別再對孩子說『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要多』之類的話了」。


基於「人生而平等」,且相信年輕人有更好的點子,周聖心帶女兒張潼就禁止自己叨念,只有陪伴、溝通,睡前聊天是每天的習慣,「親子常談心,關係會愈親密,但一般親子溝通僅止於孩子學齡前,長大就少了。」


周聖心說,不支配、不叨念,用「人本」的態度帶孩子,可能會失敗,但從女兒的經驗來看,從小就學會自主學習和判斷,「連怎麼穿衣服我都不管,現在她很時尚、有型」,包括考上政大新聞系,朝體育主播夢想邁進…,這些都是父母相信孩子的成果,「這應該是人本教育的成功案例吧!」周聖心笑著說。


在人際關係方面,周聖心也有獨到的教養心法。一般在電梯裡遇到的鄰居,父母總會要孩子「叫叔叔、叫阿姨」,周聖心在張潼小時候也有相同際遇,當不認識的鄰居稱讚張潼「好可愛」時,母女兩人完全不吭氣,最後周聖心才用「她害羞」簡單帶過。


「為什麼要孩子從小就學會世故,勉強打招呼呢?」出了電梯,周聖心告訴女兒:「有一天妳若遇見認識的人,你想打招呼就打。」


周聖心認為,沒有必要太早給孩子社會壓力,否則只會徒增焦慮,「像電梯裡的social (人際互動),連大人都常尷尬處理,而小孩常是大人化解尷尬的利用工具」,因此她相信,多一些尊重,孩子可以做得更好。


2010-09-03/聯合報/AA4版/教育】


睡前談心母女20年也不膩
 
【本報記者鄭朝陽】

「從她身上,我更懂得『尊重』這兩個字。」在張潼眼裡,媽媽周聖心是個能力強、又懂得尊重別人的人,這讓她在同儕之間有好人緣,也學會生活、學習上自我要求,不必靠長輩緊迫釘人。


張潼從小愛看棒球,周聖心一路陪伴,母女倆常常帶著加油棒一起在球場盡情嘶喊,十幾年的看球經驗,也讓張潼成了頗有專業水準的球評。


張潼最愛兄弟象隊,還因此立志當體育主播,「這是我的夢想,努力十幾年終於達成目標。」兩年前她如願考上政大新聞系,沒想到竟爆發職棒打假球事件,讓她因夢碎而心痛。不過,這是支撐她奮力向上的動機之一,跨入新聞專業學習之門後,對新聞工作有更多期待。


周聖心對女兒的感情從不過問,張潼也沒讓爸媽操心。「她高三就交過男朋友,怪的是,這對小情侶的成績竟雙雙從中間一路爬到全班第一。」


周聖心驚歎女兒的自制力「比我厲害多了,是我應該讀不下書了」,張潼交的朋友不論男女,都會主動找來家裡玩,讓爸媽知道,至於談戀愛還能拚出全班第一名,「確立目標就往前衝,就這樣啊!」她一派輕鬆,一點也不稀奇。


張潼說,媽媽能力很強,卻不鴨霸、很能溝通,「一向很尊重我,讓我覺得自由、沒壓力,不像同學被爸媽管得很嚴」,這讓她待人處事也懂得尊重,贏得好人緣。


「今天發生什麼事,睡前就會跟媽媽聊聊。」睡前的母女談心習慣維持了20幾年,在輕鬆的氛圍下,母女無話不說,無形間彼此有了心靈交流,「媽媽給我建議、想法,我會加入思考,幫助自己做決定。」張潼說。女兒特別提起這個習慣,周聖心會心一笑,「她爸爸常在國外跑,天天都給她打電話。」


周聖心說,成長過程任務不斷增加,「很多父母和孩子對話只剩下『功課寫完了沒?』,親子對話愈來愈工具性,距離也愈遠,營造親子輕鬆談心的氣氛相當重要。」


2010-09-03/聯合報/AA4版/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