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勞謙學習 (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現今人人皆以聰明自詡的時代,傻瓜彷彿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某種層度的污名化。是啊!人人都聰明,人人都會算計,可是有一些事,卻是永遠無法用現實的角度來衡量與估算。於是乎,在還沒有開始閱讀之前,便深深地被這本書的封面與書名所吸引。

   
書中的主角木村先生是一位果農,種蘋果樹的有機果農。這本書的緣起來自於NHK節目中,訪問這位種植出不用農藥、不施肥、香甜可口、不會爛的「奇蹟蘋果」的木村先生。那三十年辛苦而動人的故事,引起觀眾熱烈地迴響,於是便有了這本書的誕生。特別的是書中不單單著墨於木村先生的生平,作者還帶入了蘋果栽種的歷史。如此一來,讓人能夠更深刻地領略木村先生在築夢過程所遭受的困難與險阻。

   
鑑於近代農業大量使用農藥的疑慮,有機農業的風潮再度慢慢地席捲世界各地。曾經在「女農討山誌」一書中,閱讀到有機栽種的辛苦。而這會兒書中一開始便提及,過往在有機農業裡面,蘋果一直是大家所鮮少去嘗試的領域。因為現在所栽種的蘋果樹,早已非過去還沒發明農藥前的蘋果樹。經過這些年不斷農業改良的結果,現有的蘋果樹幾乎早已和農藥共生。其具有美味、碩大的特色,卻也同時被犧牲了抵禦昆蟲、病菌的能力。於是乎,即便有機農產品琳瑯滿目,完全無農藥、無施肥的有機蘋果,在當時卻彷彿仍存在於遙遠的夢想。

   
即便如此,木村先生在閱讀過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之後深受感動,仍決定嘗試所謂「無作為農業」,亦即百分之百藉由大自然的自然循環體系讓作物生長的農業。當然對於現實環境的狀況,木村先生也了然於心,其知曉要讓人類培植的農作物融入大自然體系需要一定的過程。所以其先從農藥減量開始,並且為了一家子還能餬口,其僅選擇一部份的果園嘗試新的種植方法。可是由於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以參考的書籍,而木村先生又得不斷試驗新的方法,再加上一座果園試驗成果所需的時間太長。所以,兩年後,其便下定決心將所有的果園都停止使用農藥,這也使得在那年開始,其在蘋果的收成上等於零。

   
然而這一切並未讓木村先生有了立即的發現,相反地如同其自己所述,那彷彿是衝向地獄之路。果樹上滿滿都是各種蛾的幼蟲,怎麼抓也抓不完。枯萎的蘋果葉不斷掉落,其永遠比別人早到果園,也近乎完全不休息地忙到夜晚。此外,其也比別人更加悉心照料果樹,可是木村先生的果園卻比任何一個偷懶果農的果園更加慘不忍睹。

   
此外,木村先生原本叫做三上秋則是因為入贅到木村家,所以改名木村秋則。因為蘋果園的慘狀使得不僅其一家七口(木村與太太美千子、三個女兒、岳父、岳母)窮困潦倒。而且其親身的父母也因覺得愧對原本的木村家而與木村先生斷絕關係。就這樣木村先生幾乎變賣了所有的東西,四處借貸,一貧如洗。家人也都苦不堪言,但卻沒有任何人去指責、去埋怨木村先生。

   
然而雖然如此,但是家人間都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木村先生與日俱增的壓力,其常常魂不守舍,不斷地思考著解決的方法。神經更總是繃的緊緊的,稍為不如意可能便大發雷霆。其更經常在半夜三更起床,宛如夢遊一般地走到院子裡的儲藏室內,坐在好幾年都沒有派上用場的蘋果箱上,直到天明。那宛如走入地獄般的痛苦,正無時無刻折磨著木村先生。美千子也知曉,丈夫對於無法給予家人幸福感到深深地自責,卻又無法放棄嘗試多年的夢想。兩相折磨,讓其幾乎走投無路。

   
即便為了最基本的吃飯問題,木村先生會在冬天無法務農時跑到東京打工,家人間也會不斷嘗試其他的收入,但是家裡得狀況卻越來越辛苦。其常常坐在蘋果樹靜默地看著,甚至最後其開始對蘋果樹說話,其去拜託每一棵蘋果樹,對他們說:「對不起,我讓你們受苦了,你們不用開花,也不用結果,只求求你們不要枯掉。」那該是何等的心酸與無奈,那又是何等的自責與無助。木村先生覺得自己竟然把蘋果樹害得這麼慘,所以當然得低頭向他們道歉。他用得是他最真摯的心,那是他當時面對蘋果樹的唯一。

   
然則,情況卻仍然沒有改善,回想著過往,書中有著極其精彩的敘述:

   
起初只是一個不經意的念頭而已,自己可以走到那個山頂嗎?當時只是因為這樣一個念頭開始登山。當初他只是想如果體力不堪負荷,中途折返就好。他發現不是體力不堪負荷的問題,而是越往上爬,發現山頂越遙遠。他爬了六年,終於知道,對自己來說這座山實在太高了。然而,當他不顧一切地往上爬時,這件事已經變成了他生命的意義。他甚至覺得自己栽培無農藥蘋果。這是自己的使命。當他咬緊牙關全心投入時,如同被雷打到般清楚地了解到一件事。如果自己宣告放棄,以後絕對不會有任何人挑戰這個難題。一旦自己放棄,就代表人類放棄了這件事。不知不覺中,木村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而活。木村的夢和木村之間畫上了等號。

   
「木村的夢和木村之間畫上了等號。」看到這句話時,心中有著莫名的震盪。那是何等的決心,那又是何等的勇氣,造就了這樣的結果。沒有所謂的放棄,夢想與生命的交融,原該讓人動容。即便屢次失敗,即便遭受困頓,其仍屹立不搖地努力著。可是,木村的心裡卻有許多的不捨與難過,那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其所深愛的家人。在其生命的過往裡,再苦他都能捱,可是他不忍,不忍因為他的夢,而讓所有的家人一同困在悲劇裡。

   
因為那樣的不忍,其選擇放棄夢想,然則當夢想與生命畫上了等號,那麼這樣的想法也就意味著放棄了生命。「死才能讓我放棄夢想」,看見了這樣的心情,內在有很深、很深的觸動。隨著書中的描述,宛如親臨現場一般,看著木村先生在那滿月的夜裡,走向山上,走向生命最後的歸處。看著其遙望著故鄉弘前的美景,看著其領受著自然的美好,彷彿同樣看見生之意志的強烈。生與死的掙扎,如同夢想與家人的拉扯,找不到答案的木村選擇了拋起手中的繩子,讓一切畫上終點。

   
也在那時,彷彿天啟般其望見了月光下一棵結實纍纍的蘋果樹。這會兒所有的念頭全被拋在腦後,關於蘋果樹的點點滴滴再度充盈於腦海。在這深山裡怎麼可能會有蘋果樹,又怎麼可能長得如此茂密。如果蘋果樹在這兒沒有農藥的地方可以長得如此精彩,那麼果園也應當可以如此。所有的念頭不斷翻飛,那閃閃發亮的蘋果樹彷彿傳達著神秘而關鍵的金鑰。宛如有了它,就能打開通往「無作為蘋果農業」的大門。

   
那戲劇性的氛圍雖然結束於木村先生走靠近觀察時,發現其並非是一棵蘋果樹而是一棵栲樹。但是這棵成長在大自然裡的栲樹,活得極為健康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回到自然的格局裡,究竟哪裡出了問題,木村先生有了新的動力去探討與發現。帶著無比的希望,隔天一早木村先生再度回到栲樹旁,仔細檢視周遭的環境,也在那時其領略到一直被他忽視的關鍵因素為「土壤」。或者該更進一步地說,與土壤相關的還有土壤中的菌、以及土壤的溫度等等。

   
尤其讓他感到莞爾的是,其每天辛勤除草彷彿便是影響土壤溫度的大敵。於是乎,先是種植大豆培養土壤中的根粒菌並且放任草的生長以維繫土壤的溫度。就這樣開始了另一段奇蹟式的變化,木村的活力再度隨著木村的夢而昂揚。也在這樣的過程裡,木村先生深深地領略到無作為農業裡,得先拋開以人為發想的思維,真正回到自然的範疇,無所謂害蟲與益蟲,其皆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在大自然中生物自然會取得巧妙的平衡,而讓一切順勢發展。一如書中所言:

   
大自然不分害蟲與和益蟲,不僅如此,就連生物和無生物之間的界線都很模糊。土壤、水、空氣、陽光和風這些沒生命的物質,和細菌、微生物、昆蟲、雜草、樹木以及野獸等生命相互結合,形成了大自然。木村決定要和整個大自然為伍,要讓蘋果樹的生命融入大自然編織的生態系統中。

   
就這樣,相隔九年之 後木村 先生的蘋果園再度開滿了白色的蘋果花。看著書中描述著他們夫妻倆躲在倉庫後偷偷地看著自己果園裡的白色蘋果花,心裡也隨之激動不已。如同木村先生所言,看到的蘋果花都被淚水模糊了。就這樣木村先生一步一步地完成了他的夢想,但是相信對其來說,更重要的是其頓悟了自然的奧妙。書中記述了其極其精彩的陳述:

   
人類能夠做的事沒什麼了不起,大家都說,木村很努力,但其實不是我,而是蘋果樹很努力。這不是我在謙虛,是發自內心這麼認為。因為,無論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靠自己開出一朵蘋果花,不管是手上還是腳上,都不可能開出蘋果花。也許大家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不這麼想的人,代表他並沒有真正理解自然。看到整個果圓滿滿的蘋果花,我深刻體會到這一點。這些蘋果花不是我的功勞,而是蘋果樹的功勞,主角不是人,而是蘋果樹。我之前不懂這個道理,一直以為是自己在種蘋果,以為自己在管理蘋果樹。其實,我只能協助蘋果樹而已。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我終於瞭解了這一點。我花了很長時間才走到這一步。

   
那是生命焠煉出來的智慧,那是全心付出後所得到的甜美果實,那更是一輩子受用不盡的精彩頓悟。木村先生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福岡正信在無作為農業背後的哲學思想。那是讓人動容的過程,那更是讓人景仰與欽佩的言行。看著書中幾段其帶著玩笑式的自我解嘲,其實更讓人感受到在這段毫無保留的奮鬥過程,其所伴隨而生的人生智慧:

   
因為我是傻瓜,所以像山豬一樣只顧著往前衝,心想總有一天會成功。

   
可能是因為我太笨了蘋果樹也受不了我,只好結出蘋果了。

   
我用牙齒換來蘋果樹的葉子

   
「真的是傻瓜嗎?」也許透過木村的生命更能讓人思考聰明與傻瓜之間的分野,一如害蟲與益蟲。如同木村所言,經驗知識是人類生存過程最重要的資產,可是如果挑戰一件全新的事物,那所謂的經驗知識則往往成了最大的絆腳石。哥白尼如此、萊特兄弟不也如此,歷史上許多的成功者在嘗試的過程裡,都被視為傻瓜,因為他們嘗試不被現有的經驗知識所綑綁,但卻往往得要付出受到旁人異樣眼光的代價。這會兒突然想到了一句話:「先知總是寂寞的」。

   
處於這知識爆炸、訊息取得容易的時代,我們更容易養成對於經驗知識的極端依賴。也許如同很多人所以為的,那讓人少走了許多的冤枉路,但是那是否也剝奪了發現新道路的可能。什麼是聰明、什麼是傻瓜,人們真得有能力分辨嗎?看見書末所述木村先生雖然經歷了千辛萬苦才摸索出栽培蘋果的方法,其卻毫不藏私地願意和所有人分享。其深信著如果無農藥栽培可以廣泛地被使用,那麼無農藥栽培的作物就會漸漸擺脫奢侈品的標籤。如此一來,無農藥栽培也就能夠慢慢取代現有破壞自然循環的栽種方式。其不求名、不求利只是默默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看到這,腦海中自然地浮現了封面木村先生的樣貌。那發自內心真誠的笑容,是領略了生命真諦的自信,是朝著夢想前行的滿足啊!

   
你覺得你聰明嗎?請記得「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


 


 


引用:http://blog.xuite.net/stillsea/blog/29082632/track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你要怎麼對視障孩子形容顏色的感覺呢?


 



「人有五官,你不過是眼睛瞎了,為什麼要放棄其他的感官呢?」義大利導演克里斯汀諾.波東尼(Cristiano Bortone)在義大利交出了新片《聽見天堂Red Like The Sky/Rosso come il cielo)》就探討了這麼一則溫馨的故事。

聽見天堂》的故事背景設在1970年代,男主角米克羅(Mirco)是位原本視力正常的十歲孩童,熱愛看電影,還會吵著要開卡車的老爸買台電視,讓他可以坐在家裡看電影,有一天,他取下了高掛在櫥櫃頂端的來福槍,不小心失足叩動了扳機,槍火擦過他的眼前,鮮血淋漓的他從此就失去視力,眼前永遠只是模糊的影像。

當時的義大利法律對視障學童訂有特殊條款,規定他們不能就讀一般學校,必需送進視障學校接受織布或電話接線上的專業就職訓練,這款教育政策就是無視學童天賦,只要視障,一生幸福就已斷定只能在社會的邊緣角落浮沈,視障學校的校長也是視障人士,接受著約定俗成的既定觀念,在教士和修女的協助下,一板一眼地訓練這群盲眼孩子。

米克羅很難接受視障的現實,也不願和其他學童一樣接受制式教育瞎混一生,他寧願爬到樹上和好友一起形容顏色的感覺:「藍色像天,像海,棕色則像樹皮,紅色則像火,像太陽」他喃喃訴說著自己失明前所記憶的彩色世界,他選擇的文字和意像,正好可以給視障的朋友一個想像的空間。

除了想像力之外,《聽見天堂》的最大魅力就是聲音了。

失去視力的米克羅,對於聲音格外敏感,加上他在教室裡摸索到了一架教學錄音機,於是在明眼女孩Francesca的協助下,他們開始編撰起一則惡毒王后修理十五位王子和公主的童話故事,Francesca負責敘述故事及配音,米克羅則是負責音效採集,愛看電影的他知道可以用什麼的器物製作人間風雨雷電的效果,兩個小鬼就這樣開始土法煉鋼似地自製起廣播劇。

他們的作品很快就被校長發現了,不知變通的校長斥責米克羅浪羅了學校資源,但是神父卻肯定他創新的作為,私下送給米克羅一台錄音機,同班同學也覺得他的錄音作品活潑有趣,紛紛自告奮勇要來參與配音。

電影中最神秘的轉折是有一晚,米克羅趁黑帶領同學溜進附件電影院去「看」一部喜鬧電影,雖然他們看不見,只能用聽的,但是從對白和互動的笑聲中,他們都「聽見」了電影的魔法,回到校園後更加努力地來製作一齣廣播劇。

聽見天堂》其實講的就是生命潛能開發的教育議題,大人們只會訂規矩要大家遵守,目的不在教育,而是便於管理,對於違規找到生命出口的孩子卻視如仇讎,不接受任何變革,讓一切如宿命般浮沈,殊不知,任何的孩子只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就會激發潛能,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生命可能。提供孩子更多的可能,不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嗎?


聽見天堂》的高潮在於視障孩子是照著校長安排,彷照明眼孩童演出一齣舞台劇,還是順著孩子的天賦,用他們的聲音和嗓音演出一齣廣播劇呢?在掌聲和淚水中,《聽見天堂》告訴我們這是根據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米克羅後來就成了義大利影壇中非常重要的聲音工程師,視障孩子不是只能編織工或接線生的,人生的腳步不是只能照著別人的安排前進的。

恍然大悟的觀眾未必真的能懂視障孩子的生活困苦,卻會同意如果對生活有不同意見,就要勇敢說出來,不管最後是成功或失敗,做為一部勵志電影,《聽見天堂》像是一股和風輕輕拂過觀眾心田。


 


引用:http://blog.xuite.net/bluescreen/movie/11726585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現代人用生命換取金錢,往往得到金錢卻因此失去健康、失去該有的人生。時下的人們忙碌的為工作而工作,只為了爭一口氣或賺取更多的金錢。


忙碌的生活,三餐不正常,經常熬夜加班,工作壓力大。


最後呢,失去的是更多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以外,還失去了健康。那賺了那麼多錢,最後又怎麼享受這些金錢呢?


雖是忙得不可開交,但面對人生的選擇,是否好好深思一下,做一番慎重的取捨?如此拚命為的是什麼?


 


·       爸爸的種類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斯斯」有兩種,「爸爸」有三種。


 每次給作文班小朋友寫「我的家人」這類題目時,關於爸爸的描述,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爸爸叫做「電視(電腦)爸爸」。


 小朋友筆下的這類爸爸,下班回來後就坐在電視機(電腦)前,從「有節目」看到「沒節目」,不論吃飯、睡覺,都坐在電視前面。通常,我會要求小朋友做更細節的描述練習,因此會把學生叫來,請他描述一下爸爸愛看什麼節目?看的時候有些什麼表情動作?小朋友總是想了一想回答我:「老師!我爸什麼節目都看耶!而且看的時候就是呆呆的。這樣很難寫耶!」


 第二種爸爸叫做「工作狂爸爸」。


 小朋友筆下的這類爸爸總是寫得非常傳神:


 「我爸爸是個『賺錢機器』,他無時無刻不在上班。他不但回家後一直講手機,吃飯、看電視在講手機,甚至連上廁所都把手機帶進去講!媽媽說,他上廁所也要工作,所以我們都叫他『上班達人』。」


 第三種爸爸,比以上兩種類型稍微看起來有用一點,那就是「修東西爸爸」。


 這類爸爸在家裡給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修東西」,上至電燈、下至電腦、收音機,無所不修。堪稱家裡的常駐水電工,孩子眼中的超級修理達人。


 我覺得有趣的是,孩子的作文中,對媽媽的描述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有的媽媽擅長煮飯、有的是數學天才;有的會做瑜珈、有的會壓花;有媽媽是購物高手,也有媽媽是歷史專家;有媽媽和爸爸同樣被列為賺錢機器,也有很多孩子描述媽媽是自己的最佳導師。


 不過,截至目前為止,作文裡孩子對爸爸的描述,除了上述三種「大宗」之外,我只看過兩個寫爸爸體育很棒、一個寫爸爸會幫忙解決數學問題,以及一個很會做菜的。


看樣子,雖然台灣的職業婦女已經超過百分之七十,但肩扛照顧小孩日常生活、看功課、安排活動的,還是以媽媽佔絕大多數。


 上星期,我跟我家老公起了相當嚴重的爭執。起因就是在幾乎一星期不見人影(每天都是超過孩子就寢時間才回家)之際,週日晚間好不容易在大約十點左右到家,孩子還沒睡,我滿心以為他會陪孩子說說話、問候一下,結果他進了家門後,竟悶聲不吭的打開電腦繼續坐在電腦前。


 我很生氣。


男人的藉口都一樣:我是為了妳、為了孩子、為了這個家。


 事實上,我們都瞭解,這句話只對了一半。


 男人潛意識裡的正確答案應該是:我是為了成就我自己,順便為了妳和孩子以及這個家。


 上個月我主持「城邦」的記者會,首席執行長何飛鵬說,有一次他剛好有空,心血來潮送女兒去上學。結果,走道某條路時,女兒很詫異的對他說:「爸,你走這條路幹嘛?我已經不是XX國中的學生,我現在念中山女高了!」


 全場大笑,原來這個故事不是只有成龍發生過。


 但我聽了卻覺得好心酸。天下的男人難道都不明白嗎?


 沒有女人希罕老公是王永慶、郭台銘----如果你總是夜不歸營、連孩子念幾年級都不清楚。


 沒有女人希罕手上鑽戒有多大顆,如果你總是沒有假期、沒有時間、沒有陪伴。


 為什麼,被叫做「爸爸」的人,卻不覺得自己對孩子有責任?


為什麼,被叫做「爸爸」的人,在孩子的生活中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缺席?


為什麼,被叫做「爸爸」的人,永遠撥不出時間和孩子相處?


還是,被叫做「爸爸」的人,總以為孩子姓你的姓,他將來就會無條件的愛你、孝順你、景仰你,即使他根本不記得你陪他做過什麼?


 然後,這個被叫做「爸爸」的人,有朝一日工作結束、退休之後,才發現妻兒早已經習慣沒有你?


 台灣爸爸啊!當孩子叫你一聲「爸爸」時,請好好珍惜,你當爸爸的珍貴時光。



引用:http://anyichen.pixnet.net/blog/post/24757857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傳來一封Mail,關於猶太人的教育方式與我們東方中國的差異,雖然有些理念並不一定認同,不過這樣的孩子真的可以很早獨立,否則現在有很多的草苺族,不但是父母的壓力,更是社會的負擔。有些東西真的要修正一下,不然就被世界淘汰了!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暫時留在中國。


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


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戰時逃亡到上海,並在那生下我。
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
長大後,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
結婚生下3個孩子後,丈夫離我們而去。
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


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後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像中要困難許多。


我不懂得那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
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邊。


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後,我在路邊擺了個投資最小的小攤賣春捲。


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於100雅戈洛。我的春捲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


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定下來以後,1993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


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捲。


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捲攤,我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麵條。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著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 "然後,鄰居轉過頭訓斥我: "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 ! 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後,我安慰老大: "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 "可是,老大說: "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來到我的小攤,老大坐在我旁邊,學著我的樣子把打好的春捲皮包上餡,卷成成品,然後入油鍋去炸。


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拙,但是後來越來越熟練……老大身上的轉變大得連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幫我做春捲,他還提出由他們帶做好的春捲去學校賣給同學。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捲去學校,放學回來的時候,會把每人 10謝克爾的賣春捲收入全部上交給我。我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


可是,他們沒有表現出我想像的那種委屈,他們說他們慢慢開始喜歡這種賺錢的感覺了。鄰居 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運作,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 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鄰居太太告訴我,在猶太家庭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不是那麼容易接受。但是,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猶太法則。於是,我決定改變以前在國內對孩子們的習慣,試著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裡的任何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包括我這個母親提供的餐食和服務。在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捲30雅戈洛的價錢批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後,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捲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較老實,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洛一個直接將春捲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儘管只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捲去;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由他主講中國國內的見聞,講座噱頭就在於可免費品嘗美味的中國春捲,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 雅戈洛,每個春捲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後,利潤 1,500雅戈洛。!


除了老三的方法在我意料以內之外,老大和老二的經營方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我真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小猶太商人。他們的學業並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


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麼逃走?" 對於這個問題,回答"""寶石"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


他們很讚賞老師說的這麼一句話: "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 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後,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應該可以去移民局領取安家費。我半信半疑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的安家費,這對我們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然後,老大跟我說因為他給我提供了資訊,我應該付給他10%的酬金。我猶豫很久,終於決定把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後,給我和弟弟妹妹都買了很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他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老大用這筆酬金郵購了一批在國內很便宜的文具,然後去學校進行售賣,利潤再投入繼續進貨,1年以後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 


儘管老大很會賺錢,但在實際上,老二比他更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猶太人共同的一點是,從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錢的行業,從事其他人不做的、無須花錢和投資的工作。當老大在利用國內的資源賺錢的時候,老二也在如此做著,不過,他賺的是不需要成本的精神領域的利潤——老二以他14歲的年齡和文筆,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每週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口味不同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老三的點心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兩個哥哥都很喜歡。 !


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支付的點心費用,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我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當我們家的資金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家4口合資開辦了我們家的中國餐廳。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當我們家的餐廳! 越來越有名的時候,我也引起了很多關注。當我獲得拉賓的接見後,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此時的我已經完全掌握了希伯萊文,再加上我的母語中文,我最後被以色列國家鑽石公司邀請擔任駐中國首席代表。


當我回國任職的時候,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了中國,有了中國孩子作為比較對象之後,我方才發覺我的孩子成長得比我想像的還要優秀——在回國之前,每個孩子都去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 


回國之後,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自以色列的商品,從飾品到民族服裝甚至到子彈殼無所不有,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因為,我已經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我請她品嘗一下女兒做的在家售價2塊錢一個的小點心,微笑著告訴她:"這是我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幾年以來,學會猶太法則的產物,我相信他們將來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才……" 


在隨後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他說他要成為專業的旅遊人才,然後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遊公司,壟斷經營中國遊;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老三說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後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 


回國以後,我發覺很多中國父母都活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矛盾心態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為大富翁,卻又似乎害怕孩子過早地沉迷於金錢——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又害怕孩子現在會早戀一樣。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於教育、學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中國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無比,但卻從來不肯挑明這個話題。 


這句話很難說嗎?其實只是簡單的一句"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即使是對天才洋溢的老手來說,也需要有年復一年的耐性、努力與探索,才能創作出也許不是傑作的作品,贏得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讚揚,而非一炮而紅或突如其來的成功。為了榮耀與永恆,必須全力以赴。


 



 





 

"閃亮的日子”~那真是個純真的年代,那種純樸、溫馨真叫人懷念!昨天剛好看到很感人的劇情~以安用她對工作的熱情與執著感動了周校長。


    以安生平第一次的伸展台表演,54巷的鄰居們全都參與了,千千甚至請來了攝影師要好好紀錄這個特殊的時刻,臨上台前,以安不小心扭了之前受過傷的腳,但仍逞強裝無事,寶琴以安放棄,但以安一臉堅決,也只好答應,只能先用冰塊冰敷救急。


    開始了,大家全都神情嚴肅,忐忑的等待以安出場,以安帶著甜美笑容出場,搖曳生姿的走到舞台展示位置站定,準備回身往回走時腳一扭,痛得她立刻跪地跌倒,額頭微撞地,整個人趴倒在舞台上,全場驚愕瞪著台上,以安掙扎爬起,忍痛走到定點擺出ENDING的姿勢,觀眾皆給予掌聲。回到後台後,以安當場昏厥,大家簇擁著送她去醫院,還好只是輕微腦震盪加上腳踝韌帶斷裂,打上了石膏,就回家休息了,而她難過自責的哭了起來,寶琴說她有這樣的女兒感到很驕傲,不再反對她的夢想了,以安破涕為笑,母女倆相擁。


     為夢想而付出努力,對理想的堅持,遇到挫折也不退縮,那是讓人動容的時刻。每個人都曾為了心中的那片桃花源而奮鬥、而努力,加油吧!創造每個閃亮的日子。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