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培養禮貌習慣,父母義不容辭


中國是一個講究禮節的民族。「有禮、知進退」不但是人與人交往時應具備的基本態度,同時也是決定一個人受歡迎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絕大多數的人都同意,孩子品德的好壞與父母的教養有關。當孩子在眾人面前表現一些粗魯、不當的行為時,一般父母往往會感到沒有面子、尷尬萬分。我們疼愛孩子,也希望別人喜歡他;我們不斷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參與社會的能力,希望將來他步入社會後,能為大家所接受;我們更深信,良好的禮節習慣有助於孩子將來的發展。因此,教孩子成為一個有禮的人,乃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職責。


 


古諺有云︰「三歲住皮,五歲住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小孩子在三歲以前所學到的事物、觀念,或所養成的行為習慣,緊緊附著在小孩子的皮上,還有改變的可能;到了五歲就不容易改變了,因為它們已深深牢固地附著在小孩的骨骼上。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懂禮節、有禮貌的人,愈早關心當然愈好。


 


那麼,到底應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孩子學習各種禮節?又應該怎樣教呢?


 


相沿好傳統,參考新方法


大多數的禮節是從長輩那兒代代相傳而來的。這些禮節、規矩也大多能適用於今天的環境,因此,大多數的父母仍沿用傳統方式來訓練孩子學習禮節。但是,我們知道,孩子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可能出現「失禮」的行為,因為孩子天生是自我中心的、任性的、健忘的、大膽的,既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很難被駕馭;更何況現代的孩子要比以前的孩子聰明、機伶得多,更需配合新的教養方法以補傳統方法中的不足。這裏介紹幾種由心理學家們研究出的「孩子學習禮節的新方法」,供父母們參考。其中有些可能早就被父母們所採用,只是未被有意識地察覺而已。


 


教導、提醒和指正並用


「教導」、「提醒」和「指正」這三種方法最常為父母所採用,也是相當有必要保留的傳統方法。因為孩子需要正確行為的引導,需要被提醒去做應該做的事,也需要及早被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教孩子學習正確的行為舉止時,剛開始只要集中少數幾個特別重要的規矩就好,每次只教一個,同時,得挑選適當的時機來教。譬如在孩子情緒穩定、你和他的關係融洽,以及他很有學習興致時,再教他接電話、向人道謝等禮節,才會有效果。此外,一定要設法讓孩子曉得他在要求一件東西之前,一定得說出個「請」字。即使他一時忘了,也得和顏悅色地提醒他︰「你得跟媽媽說什麼呀?」等他說出了請字才能滿足他的需求。千萬別因為孩子忘記了就對他發火或顯得不耐煩,否則,只有使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消極而瑣碎的事,不願主動且愉快地去學習。


 


寧可事先提醒孩子哪些是該做的事(例如告訴孩子︰「見到陳叔叔時,記得跟他問好哦﹗」),也不要在孩子忘了之後,當著對方的面責備孩子沒有禮貌。同樣的,指正孩子的行為時,最好用積極的口吻如︰「『請』用毛巾擦手」,而不要用「『不可以』把奶油抹在桌布上」這種語句。


 


多讚美、多鼓勵


提醒和指正所表現的只是一種消極的方法,遠不如「讚美」這種方法對孩子更具有積極的鼓勵作用。對孩子好的行為舉止給予讚美,會使孩子對自己更有信心,激起他與別人合作、和睦相處的意願。父母不妨自省一下,把讚美孩子的次數與批評、指正他的次數比較起來,何者為多?


 


再想想,孩子犯錯時,我們是不是很自然而然地要他「以後別再那麼做」?而當孩子不再犯錯時,我們卻只是停止指責而已,從沒想到也應該讚美他,對他的不再犯給予一些激勵的話或行動。大多數父母認為孩子表現中規中矩的行為原本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很少主動讚美孩子︰「爸爸好喜歡你今天跟陳叔叔問好的樣子,好有禮貌哦﹗」要知道,挑孩子好的行為表現來讚美他,比孩子做錯事後再批評他要有立即而明顯的效果。


 


明白地指出正確行為


「指出正確行為的範疇」是讚美的另一種展現方式,它和讚美的差別是︰前者著重於孩子的整體成就;後者僅偏重於某些特殊行為。舉個例子來說吧,僅稱讚孩子「學得很好」就顯得不完全,如果能直截了當地把孩子在哪一方面學得很好同時點出來,就更能激發孩子往那一點賣力前進。例如讚美孩子「愈來愈有禮貌,懂得向人問好」這句話,除了能使孩子認為自己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外,往後,他還會逐漸自動調整自己的行為舉止,進而建立起積極的人生觀。


 


給予坦誠的回饋


我們冒犯了別人時,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把他們當時的感覺告訴我們,他們大都不願直言。事實上,我們最需要這種回饋反應。


 


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某個孩子在公共場所不斷地高聲要求買這個、買那個,給人一種很不好的印象。在別的情境觀察他和他的母親相處情形後發現,他的母親從不對孩子的不好行為有任何反應,只是任孩子予取予求。我們相信,她是給了孩子一切所需的東西,但她一定沒有想到事實上她已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有什麼影響」的機會。


 


這種「坦誠的回饋」就像一面鏡子,能告訴自己所作所為給別人什麼感覺,它和當面糾正不同,並不帶有指責的意味在內。以上例來說,如果母親反應︰「你那樣高聲尖叫,媽媽很生氣,媽媽不會願意買任何東西給你。」像這類的反應很有效,它不但能降低孩子的反抗心理,還能使孩子在沒有被要求該做什麼的限制下,發揮他的創造力或機智,想辦法自己去解決問題。


 


樹立一個好榜樣


要訓練孩子學得中規中矩最重要的不是上述任何一種方法,而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榜樣,潛移默化。父母的談吐舉止有禮、回答電話的禮節合宜、進食習慣良好、待人和善體貼等,孩子學得的自然是同樣的行為舉止。但是,光有榜樣,沒有教導或指正的話,孩子無法了解父母真正的要求是什麼;如果僅有教導和指正而沒有榜樣也不行,因為那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愉快或反抗心理。因此,樹立榜樣一定得和坦誠的回饋、教導、指正等方法配合起來才行。


 


配合孩子的發展來實施


在培養孩子任何良好行為時,父母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是「期望過高」,甚至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衡量孩子的學習能力或成果。我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他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發展情形也都有所不同。父母固然不應該對孩子期望過高,造成孩子的壓力,卻也不能完全採取沒有期望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畢竟孩子在完全長大以前,他還是得依賴父母不斷地支持才能解決問題啊﹗因此,孩子在哪些時候需要被要求表現合宜行為,哪些時候必須以孩子本身的發展條件為優先考慮,為人父母者,宜保持相當程度的彈性來處理才行。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學習與別人相處(包括成人和友伴)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課。只有先學會這一課,才會幫助孩子逐步發展出積極的待人態度和良好的行為舉止。為人父母的,不妨多鼓勵孩子這種自發性的需要吧﹗同時別忘了,孩子偶爾忘記了或犯錯是免不了的,千萬不要期望過高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isymsl 的頭像
    daisymsl

    用心生活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