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 (5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個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半年多了,沒有去找工作,整天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上網。最近跟他父母要錢,想去美國遊學,朋友來問我該不該讓他去,我望著他蒼⋯⋯蒼的白髮說:「你如果真的要為孩子好,讓他去,但是不要給他錢。」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

我妹婿是美國人,從小就想作水手,嚮往外面的世界,想先環遊世界再回學校念書。雖然他父親是醫生,家庭經濟環境許可,但是父母並不給他錢,他也沒向家裡要,高中一畢業就先去阿拉斯加伐木存錢,因為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長,太陽到午夜才落下,三點多又升上來了,他一天如果工作十六小時,伐一季木的工資可以讓他環遊世界三季。他在走遍世界兩年之後才回大學去念書。因為他是在自己深思熟慮之下才決定念的科系,所以三年就把四年的學分修完,出來就業。他工作得很順利,可以說平步青雲,一直做到總工程師。有一次,他告訴我一個小故事,說這件事影響了他一生。

他在阿拉斯加打工時,曾與一個朋友在山上聽到狼的嗥叫聲,他們很緊張的四處搜尋,結果發現是一隻母狼腳被捕獸器夾住,正在號嚎,他一看到那個奇特的捕獸器,就知道是一名老工人的,他業餘捕獸,賣毛皮補貼家用,但是這名老人因心臟病已被直升機送到安克瑞契醫院去急救了,這隻母狼會因為沒有人處理而餓死。他想釋放母狼,但母狼很凶,他無法靠近,他又發現母狼在滴乳,表示狼穴中還有小狼,所以他與同伴費 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狼穴,將四隻小狼抱來母狼處吃奶,以免餓死。他把自己的食物分給母狼吃,以維持母狼的生命,晚上還得在母狼附近露營,保護這個狼家庭,因為母狼被夾住了,無法自衛。

一直到第五天,他去餵食時,發現母狼的尾巴有稍微搖一搖,他知道他已開始獲得母狼的信任了,又過了三天,母狼才讓他靠近到可以把獸夾鬆開,把母狼釋放出來。母狼自由後,舐了他的手,讓他替牠的腳上藥後,才帶著小狼走開,一路還頻頻回頭望他。

他坐在大石頭上想,如果人類可以讓凶猛的野狼來舐他的手,成為朋友,難道人類不能讓另一個人放下武器成為朋友嗎?他決定以後先對別人表現誠意,因為從這件事中看到,先釋放出誠意,對方一定會以誠相報。(他開玩笑說,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禽獸不如了。)因此,他在公司中以誠待人,先假設別人都是善意,再解釋他的行為,常常幫助別人,不計較小事。所以他每年都升一級,爬得很快。最重要的是,他每天過得很愉快,助人的人是比被幫助的人快樂得多,雖然他並不知道中國有「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但是他的生活證明了這一點。

他對我說,他一直很感謝阿拉斯加的那段人生經驗,因為這使他一生受用不盡。

的確,只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會珍惜,唯有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一樣經過磨鍊了才會成熟。

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鍊一下,不要給他錢,讓他自食其力,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體驗人生,相信他也能從中得到一個對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來源:網路 ◎洪蘭/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喵喵寄來分享的郵件,真的很感動,現在很多孩子真的連自己都不會照料好,更別說照顧別人。所以從小真的要教他,否則那不是愛他,反而是在害他。而且大人也要教育,永遠不要覺得不好意思,不要怕麻煩人,不然失落最大的可能是自己。就像常跟娘家的媽說,"兒子、女兒對你的孝心,你歡喜接受就好,不要推辭,那是兒女的心意,也是彼此感情的交流,只要說聲謝謝就好"





一個星期二的早上六點鐘,接到一位朋友的電話。早上六點打電話,一定有重要的事。她才「喂!」了一聲,就直接說,頭一天晚上,心血來潮,檢查了一下乳房,沒有想到,一摸,就摸到了一個硬塊。她住在台中,但打算到台北的和信防癌中心檢查,問一下我的看法。

我說:就我對和信的瞭解,他們的病、醫關係做得很好,醫生、護士、工作人員都非常能站在病人的立場提供服務。萬一是腫瘤,這個時候,就是跟時間比賽。所以,我非常欣賞她能這麼明快地做決定。

她掛上電話,就一個人搭車到台北,兩個姊姊在台北等她、陪她。上午篩檢,下午乳房攝影、超音波掃瞄,發現是實心的,醫生們馬上開會決定,隔天就切片。三天後,看結果,證實是惡性腫瘤,也就是乳癌。隔週的星期三,就動了手術。從發現到動手術,前後,一共八天。熟識她的人都知道,她非常獨立、很會替旁人著想,總是不願意增加別人的負擔。不要說別的,光是這一次,到台北看病,就可以看出她多麼不想麻煩家人的心情。三個星期之內,一 共跑了六次醫院,篩檢、穿刺、被告知是惡性腫瘤,全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面對。



先生照常上班、兒子放暑假在家。還好,她有好幾個姊妹,姊妹們輪流台北、台中地接送。譬如,有一次,要到醫院,身上還帶著排血水用的引流管,不太能走路。她的安排卻是,先生送她到車站,搭公車,再叫姊姊到台北接她。可是,姊妹們認為不妥,最後是姊姊開車到台中接她,陪她看完病,再由妹妹把她送回台中。之所以這樣安排,是怕一個人,一天之內,台北、台中連著來回跑兩趟,吃不消。前面五次,人的情緒起伏最大、最需要人陪伴的時候,他先生只有在她開刀的那一天早上送她來,等開完刀,就先回家了。



第六次,是在星期六,算起來,先生是第二次送她到醫院。我去醫院看她,她一個人在候診室,我問:「先生呢?」;她說:「我叫他在樓上休息。」我們兩個,就在候診室裡聊天,聊了一陣子,我說:「你要教小孩怎麼樣愛我們、要教他們怎麼樣照顧我們。」她很敏感,說:「我跟兒子講,如果我需要幫忙,我會跟你說。」我說:「這樣,他是被動的。」我看看她,接著說:在知性學習上,我們很認真地教小孩,從教他叫爸爸媽媽,到ㄅㄆㄇㄈ,我們一遍又一遍的教,很有耐性,也會講究方法。但是,碰到愛人、照顧人的時候,我們反倒不教了。」



「事實上,我們也會等在那裡,期待他們很窩心、很體貼地對待我們。當人不舒服的時候,也會想:『你難道看不出來嗎?難道還要我教你嗎?』沒錯,就是要教。教他怎麼樣愛我們,免得他們將來會後悔。教他們怎麼樣照顧我們,否則,我們會陷他們於不義。更何況,現在學會照顧我們,將來,也才更有能力疼他的太太和小孩。」

同樣地,先生也要教。像今天,他明明是陪著你來的,你為什麼要叫他在樓上休息?」朋友說:「他已經很累了,我不好意思再增加他的負擔。」我說:「任何一個健康的人,都沒有辦法體會、想像生病的人的痛有多痛。你要給他機會和你一起面對醫生、護士,面對你的病痛。同樣地,你也要教他怎麼樣愛你、怎麼樣照顧你。免得他將來會後悔。不然,你就會陷他於不義。」



我稍微停了一下,說:「像現在,你就是應該叫他進來陪你一起聽醫生、護士怎麼說。」她馬上就把先生叫進來,陪在一旁。趁先生去繳錢的空檔,朋友跟我說:「你說得對,我知道,我會做。」我說:「那我就再多說一點,你能夠毫無保留底和他分享你的喜、怒、哀、樂,包括痛苦與無助,在你最脆弱的時候,讓他知道你需要他的幫助,這才是對他最大的信任,在這個被信任的基礎上,他才可能感受到你對他的、真正的愛。」隔天一早,朋友就打電話來說,昨天,分別跟兒子、先生談過了。吃晚飯的時候,兒子竟然還會為她夾菜。先生也打算在她要跑醫院時,請假陪她。最後,她說:「謝謝你的提醒。」



這句話給我的感受很深~ 我和我婆婆的感情特好 ~ 她在師大附中當媬姆20年,育兒很有經驗,當我有孩子時,她教我:不管孩子拿什麼給你吃( 糖果、餅干、果汁...) 即使自己再不喜歡(我不吃零食的,所以我都拒絕小朋友)也要假裝吃一口,說很好吃,謝謝他。她說,孩子的心是純然的善良,有好吃的東西會和最親的人分享。妳一直拒絕她,久之,孩子有好吃東西就不會想到妳了。



養成小朋友凡事想到妳,將來長大離開家庭後,吃到好吃的,或者有什麼新奇口味,特色小吃,都不忘買妳的份,或帶妳去吃。說真的。我前夫和小姑,真的都是這樣的個性。婆婆又接著說:當妳生病或是老的走不動時,給你再多的錢也沒用,錢又不能吃,倒不如孩子買一碗麵或一個包子來的受用。



兒子3讀幼幼班,有天下課我去學校接他。兒子坐在門口穿鞋時,幼教老師一直問兒子:你不是有東西要給媽咪?拿出來啊!我納悶著,然後兒子從口袋拿了一大坨衛生紙出來(34),我當場傻眼,衛生紙,不過當兒子小心的將衛生紙一層一層打開時,我差點落淚,裡面包著一根蝦味先!原來是下午在吃點心時,兒子堅持要帶回家給媽咪吃,老師問他為什麼?兒子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年紀小還不太會表達) 能幼教 老師也覺得好奇吧!想要看看兒子的心態到底是什麼,才會一直督促兒子當場拿給我,我當然給兒子面子啊!一口就把蝦味先吃下去,雖然已經發軟了。雖然只有一根,真的好難吃。我還是謝謝兒子,告訴他,真的好好吃哦!不是說吃很重要,重要的那份替人著想的心。現在兒子在吃東西時,都不忘來餵我一口,然後問我:好不好吃或好不好喝?我一定會點點頭!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沒時間寫格,就po些好文章上來與大家共享囉^^
 


這是朋友寄來的Mail,早一日學會自立自強,人生可以過得更自信、更自在~


 
有朋友從美國回來。大概有十多年,他沒有吃過正宗的家鄉菜。
于是找飯店為他接風,相談甚洽,賓主盡興。
但是到了結帳的時候,鬧得卻有些不愉快。
他拿出了錢,非要AA(自己付自己)
當著他妻子和孩子的面。我感覺他是給了我一個狠狠的耳光,
當然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但是一向隨和的他卻執意要如此。
回賓館的路上,我很是不悅。
他問我:"是不是覺得我AA(自己付自己),是沒有給你面子。"
因為關係實在太好,沒什麼可以隱瞞的,我點了點頭。
他說,那我講個故事給你聽。
在威斯康星一所中學裡。有兩個孩子出去爬山,一個中國孩子,一個美國孩子。
他們選擇的山比較危險,因為風化,時常有岩石坍塌。
這兩個孩子很不幸的在要下山的時候遇到了坍塌。
結果,兩個孩子分別被困在了巨大的岩石與碎石的兩邊,
那個美國孩子被碎石砸傷了腿,一動就疼徹心肺,他判斷,自己是骨折了。
天氣很快就要黑了下來,黑暗像個巨獸一樣要吞噬掉整個世界。
如果到了夜裡寒冷和饑餓,也許會讓他們眩暈,甚至奪去他們的生命。
於是,那個美國孩子開始嘗試著,用手支撐著自己的身體,慢慢的向岩石堆上爬去,
他受傷的腿上的血跡染紅了整個岩石。快要爬上最大的那塊岩石的時候,
他的傷腿踫到了岩石的稜角,劇痛讓他無法雙手繼續用力抓住岩石,
他重新掉落下來,在岩石上滾來滾去,像個皮球一樣。
傷上加傷的美國孩子幾乎絕望了,躺在岩石堆里,大口大口地喘氣。
但是十幾分! ! 後,他因為寒冷而開始感覺到麻木的身體提醒他,
必須要出去,必須。
這一次,這個美國孩子取得了成功,他爬上了岩石,
但是岩石距離地面還有兩三米的高度,這個孩子的腿無法讓他平穩落地,
他乾脆閉上眼,選擇了全身滾落下去。沒有人能想像,
這個孩子是如何堅持爬回小鎮的。
他向別人冷靜地講述了自己遇到危險的地點、時間,
而且說有一個中國孩子很可能還在那裡。
經過檢查,這個美國孩子左腿脛骨骨折,在滾落岩石的時候,
肋骨受到撞擊,也折斷了兩根,身上踫撞出來的傷口和淤青不計其數。
大人們把他送到了醫院,然後去救援那個中國孩子。
那個中國孩子被找到的時候,寒冷和恐懼已經讓他奄奄一息,
再晚來一會兒,很可能就會失去生命。
朋友說到這裡,我忽然發現他的孩子已經羞得滿面通紅。
突然,孩子像是下定了什麼決心,
對我說:"叔叔,那個中國孩子就是我。"
"那個美國孩子為什麼比他堅強,你知道嗎?"朋友忽然問我。
我搖搖頭。
朋友說:"其實說起來,原因簡單得讓人無法置信,
只因為美國人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出去吃飯都是AA制,
他們每個人都會告訴孩子一個必須AA制的理由,
那就是無論什麼事情,人生裡沒有人替你買單,
就算你的父母,摯愛,也不會。
所以,這個美國孩子知道,要活下去必須靠自己,無論有多麼危險。
而中國孩子則受到過太多的幫助,遇到危險,
哪怕是不行動就會喪失生命,他也習慣性地等待著別人的救助。
"沒有人替你買單",這麼簡單的一句話。
AA制吃飯的一件小事,就塑造了美國人現在獨立拼搏的特性,
我忽然想回去把這個故事告訴我的孩子聽,
我要告訴他,雖然有些時候,錢不是問題,幫助他也不是問題,
但是,沒有人會替他買單!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告訴更多的孩子,沒有人會替他買單這個道理。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班上,阿杰一直是被告狀的學生,因他常惹怒其他小朋友,
家長也跑來學校指責!媽媽帶他去醫院診療結果發現,阿杰有生理上的問題,
造成他有「無法控制自己行為、做出不雅動作」的現象。
有一天,阿杰拿著一本簿子,跑過來告訴老師說:「老師,如果妳不管好我,
將來我變很壞,怎麼辦?我會跟人家說我是妳學生耶!」
「老師,從今天開始,如果同學來告狀,說我不好,
妳就幫我在簿子上打個叉!妳每打一個叉,就打我一大板,好不好?」
可是,阿杰的行為依然調皮,每天都有小朋友向老師告狀,
不到一星期,阿杰的簿子上,已記下「一百個叉」了!
此時,阿杰主動去找老師,等待被打;
老師看著全班小朋友說:「我很難過,因為每天都聽到你們來告狀,
都說阿杰哪裡不好、做錯什麼,要『打叉』,
可是,難道阿杰都沒做過什麼好的,可以『打圈』的嗎?」
老師話一說完,全班氣氛凝住了!
約五秒,小明舉手說:「老師,阿杰也有圈耶!
我昨天沒有帶水彩,是阿杰借給我用的!」
常被阿杰欺負的慧怡說:「剛才下課時,我走過阿杰旁邊,
他本來已經把腳伸出來要害我跌倒,可是他又把腳縮回去,
我沒有跌倒,我很感謝他!」
這時,老師對小朋友說:「對!阿杰一定有很多的〝好〞,
他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圈圈,對不對?老師已經記了他一百個叉,
本來他要老師打他一百下,可是老師不想打他,
大家一起努力想『阿杰做過哪些好的?』
說他一個好,就送給他一個圈,也銷掉一個叉,
我們一起來『搶救阿杰』好不好?」
話說完不久,又有小朋友舉手「老師,阿杰有一次幫忙我打菜!」
「老師,阿杰昨天有幫忙抬牛奶!」
「老師,阿杰上星期幫我把垃圾丟掉!」
「老師,阿杰昨天也有掃廁所!」
全班小朋友不斷地回想、不斷地舉手、不斷地搶著述說阿杰的好,
一直想送「圈」給他!
一節課下來,阿杰也得到「一百個圈」,
就把先前的「一百個叉」全都塗銷掉了!
而站在前面的阿杰,原本沮喪的臉,漸漸露出笑容,最後他竟哭了。
阿杰被同學們的愛所深深感動,開始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從此,成為一個大家喜愛的好孩子!
【啟發】如果我們只是一直看到別人的壞,畫下一百個叉,
那我們的心不也是處在叉叉的限制中嗎?其實,我們可以學習不喜歡他,
也要試著看到他的好!若能試著讓想法「轉彎」一下,
想想或許他也有好的一面,就可以看到更多的「圈」啊!
【省思】試著讓想法「轉彎」,就可以看到更多的「圈」!
一個人如果一直生活在否定中,就容易習慣自我放棄;
如果生活在批評中,就容易學會沮喪;
相反的,如果我們生活在鼓勵中,就比較能充滿自信;
如果生活在鼓勵中,就更加學會愛和感激。
【心靈小語】多用放大鏡來看別人的優點,就可以發現別人更多的好。
 
引用:http://www.wretch.cc/blog/imy88imy88/13116472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跟所有為人父母與即將為人父母者分享~
**********************************************************


-1-


做父母是一向終身的學習


你有入學證明,但沒有畢業證書


 


 


-2-


絕對不要把自己的小孩


與別人的小孩互相比較,


這樣做只會增加大人的焦慮,


減低小孩的自尊!


 


 


-3-


覺得自己對子女罵過頭?


勇敢些,寫些卡片給小孩,


說出你的悔意,這樣既能撫平


小孩的傷痛,更能贏得他們的尊重!


 


 


-4-


小孩考完試,父母的即時功課是;


1.告訴他:「哇!心情輕鬆多了吧!」


2.買一些他愛吃的東西,親子同樂一番!


3.千萬別算「考試帳」!


 


 


-5-


失敗才是最好的導師,


常常在成功中,


只學到輕率和過度的自信!


 


 


-6-


不要在乎


小孩所做出來的家事的「水準」


感謝他、稱讚他的「心意」就好!


 


 


-7-


不管在何時何人面前


千萬要顧及小孩的「面子」上的傷害


往往會影響一生!


 


 


-8-


想想看,小孩子們是不是很容易


就原諒或忘記我們大人所犯的過錯、


失信、敷衍或不公平呢?


這些不是很值得我們大人學習嗎?


 


 


-9-


孩子是從錯誤中學習的,


所以看見小孩子「犯錯」,


應該把它視為學習中的一個步驟!


 


 


-10-


小孩子你說他好,他會更好;


說他壞,他就乾脆一路「壞到底」,


以成全你的「期望」


 


 


-11-


許多小孩常用無理取鬧、


破壞等行為來爭取父母的「注意」,


他們寧可被注意,而挨打罵,


也不願被冷落!


 


 


-12-


孩子們常常「聽不到」也


「做不到」父母「嘴上」所要求的,


而是積極地學著父母所「做」的!


 


 


-13-


妳聽到先生說:「如果你的菜煮的更好,


我會更愛你。」嗎?


你的孩子也不喜歡聽到:「如果你考得更好,


媽媽會更愛你!」


 


 


-14-


父母們學習做父母的過程中,


不要自此為聖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權力」,


也有原諒自己的義務!


 


 


-15-


拒絕孩子無理的要求時


必須「溫柔」同時又「堅定」!


 


 


-16-


夫妻兩人對子女的管教態度不同,


會造成子女的無所適從,


或甚製造小孩逢迎刁鑽、投機取巧!


 


 


-17-


愛孩子就是常常


充實有關教養孩子方面的知識與經驗!


 


 


-18-


孩子說謊,


出發點常是為了避免受到責罵而已,


能以開導替代責罵,


小孩就沒有說謊的必要了!


 


 


-19-


互愛、互信、互相扶持,


互守信諾的夫妻關係,


就是小孩最好的性教育內容!


 


 


-20-


其實小孩都很努力的想要


滿足父母的期望,


所以千萬別把你的期望訂的太高!


 


 


-21-


告訴小孩「你好壞!」是否「指責」。


告訴小孩他所做的事以及


它為什麼是錯的,則是「說明」,


「說明」才不會傷到自尊!


 


 


-22-


時代在變,要了解孩子,


也要積極地了解我們周圍的環境!


 


 


-23-


父母若肯承認自己的弱點


或偶爾的犯錯,


也是鼓勵小孩誠實的一則良方!


 


 


-24-


良好的夫妻關係、


是父母送給小孩子一輩子


最值得珍藏與運用的好禮物!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三個酸媽媽-----作者:小野


3 個媽媽聚在一起聊天。


其中一個非常失落地說:「中秋節難得全家團聚,剛剛接下他爸爸事業的兒子和新婚媳婦也從大陸趕回家來,大家一起烤肉。

>
我兒子每烤好一串肉,就夾到媳婦的盤子裡,夾滿了整整一盤。


我的盤子始終空空的,他都沒看見,就像他永遠看不到我空虛的心一樣。


> 幾個月前我們才花一大筆錢幫他們辦婚禮,新房也是他老爸送的。他們吃的住的都靠我們,而我卻連一串烤肉都分不到。夠心酸的吧?」




> 另一個媽媽也跟著抱怨起來:


> 「哎喲,只是吃不到兒子的烤肉,這可不是最壞的,至少還沒叫你烤給媳婦吃就偷笑了。


> 我兒子剛從國外出差回來,送我一個鑰匙環,也送他妹妹一個鑰匙環。


> 卻花他兩個月的薪水買了一只卡地亞的女錶送給他的女朋友,還一直問我說,送錶會不會太寒酸了?


> 我就故意說,如果嫌寒酸就送給我好了,你就送她鑰匙環。


> 如果她真心愛你,應該不會在乎禮物的價值的。


> 說完我就把鑰匙環交給他,把那只錶搶過來,他竟然和我翻臉,差一點把我推倒。夠心酸了吧?比你酸多了吧。」




>
第三個媽媽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


> 「妳們只要換個角度想想就不會難過了,兒子對自己的老婆或是女朋友好,表示他們非常恩愛,我們應該為孩子的感情有歸宿感到高興才對。

>
兩個正在戀愛中的人本來就是看不到別人的,


更何況本來就像是空氣一般存在的老媽。

> 老媽是孩子的空氣,只有缺氧的時候才會發現空氣的重要,偏偏做媽媽的特別賤,永遠不讓孩子缺氧。


> 我有個兒子已經30多歲了,他的女朋友就是那台電腦,每天就窩在屋子裡和電腦談戀愛,足不出戶。


> 我實在看不下去,只好每天替他清垃圾,弄點東西給他吃。


> 他常常嫌我煩要趕我出去,有一次還用腳踢我呢。」

>
「真正最心酸的是我。我不知道還要照顧這個兒子到幾歲?


> 如果他能有個女朋友,我可以烤肉給他的女朋友吃,也可以買卡地亞送她。」


> 這個媽媽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


種樹理論


> 早些年,我有個鄰居醫生,他很喜歡在自家的大院子裡種樹。

>
但他很少給樹苗澆水,那些樹長得很慢。

>
有一天,我決定去拜訪一下那個醫生,問他會不會為樹苗長不快而感到擔心。

>
他帶著一種自豪的口氣,給我講了他的絕妙理論。

>
他說,如果老是給樹苗澆水,樹根就會習慣于土壤淺層的舒適環境,而且總等著輕易就能得到來自地面的水。


因為他不常澆水,樹確實會長得慢一些,但這樣樹根就能向土壤的深處生長,去那裡尋找水份和養料。因此,這些樹會有很深的根,更能抵抗惡劣氣候的侵襲。


> 他還告訴我,他每天都會拍打這些樹。




>
后來,我搬到了國外生活,就再也沒有見過他。


> 又過了幾年,我從國外回來,去看了看先前住過的地方。


> 當我走近那兒時,發現了一片從前沒有的小樹林。

>
那是一個風大和嚴寒的日子,街上的許多樹都被風吹彎了腰,似乎根本無法與嚴冬抗爭。


> 而當我走進醫生的院子時,我看到了他的樹非常結實;樹幹幾乎紋絲不動,堅強地抵御著大風。



>
看到這么奇妙的結果,我思緒萬千……

>
每晚睡覺之前,我都會去看一下我的孩子?!


> 我總是為他們祈禱,多數情況下祈求他們的生活能輕鬆一點,少受些挫折與打擊……



>
我想該是改變一下我的祈求的時候了,


> 因為我知道,孩子們日后的生活定會遇到不計其數的困難和挫折,


> 生活中總會有疾風豪雨,不管我們情願與否。



> 我將祈求我的孩子們能帶著深""成長,


> 這樣他們就能從最最來之不易的地方得到最好的養份。



> 給有孩子的人


> 為人父母者


該換個方式愛他們吧


讓孩子們懂得感恩懂得照顧自己懂得照顧需要的人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一個朋友跟我說她的女兒一向都很喜歡上學,但是升上五年級換了導師後,兩人「不來電」,每天都回家抱怨老師不喜歡她,把她學術股長分內的工作派給別人去做,老師也抱怨她女兒跟老師說話臉色不好,沒有禮貌。孩子開始不喜歡上學,常常遲到。



有一天,老師又叫我這個朋友去學校談話,她回家時一肚子氣正想發作,但是看到女兒恐懼的臉,便不忍心罵她,隨便說了一句:「老師說你很好。」想不到她女兒立刻碇放出喜悅的笑臉,追問道:「真的嗎?老師真的說我很好嗎?」她不得已又加了一句:「老師說你在班上幫她很多忙。」



結果,一個晚上,女兒都心情很好,第二天上學時,路邊有人賣玉蘭花,女兒便向她要錢買了一串,說「老師喜歡香花」。老師以為香花是女兒道歉的表示,便對她微笑了一下,女兒看到老師笑了,更確定母親昨天說的話是真的,於是便很高興的幫老師做事,雙方正向回饋的結果是她的女兒喜歡上學了。



她說,這是她這一輩子說的最成功的一次謊話。



人際關係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一個非線性關係,很多時候,一點的誤會會造成很大的人際關係惡化,付出的代價常是一輩子的遺憾,在生活中這種例子不知道有多少,但是人都很容易掉進這個泥沼中,不可自拔。其實,只要一開始不要以負面的觀點去解釋別人的行為,就可以避免。



我想起小時候,父親每天檢查我們的日記,一方面是訓練我們作文,另一方面是藉此知道我們每天在做些什麼。有一次,我在日記上寫道「今天諸事不順」,我雖然已經去睡了,父親還是把我叫起來問:「為什麼今天諸事不順?」



我回答道:「放學時沒趕上公車,等了四十五分鐘才來第二班,因為公車脫班,所以人很擁擠,我被人踩到腳,白球鞋要重刷鞋粉,明天才能通過檢查,書包帶子被擠斷,用抱著回家。」



父親問:「早上去上學時有趕上公車嗎?」我說:「有,一出巷口車就來了,到校還有十分鐘的空檔。」他又問:「今天便當有丟掉嗎?」我說:「沒有。」(早期臺灣物質缺乏,學校蒸便當常會丟掉便當,丟的人只好餓肚子)「有被老師打?」我說:「沒有。」父親就正色說:「那你為什麼說諸事不順?你總是記得不好的事,不記得好的事,你這樣會使你變得尖酸刻薄,人家不喜歡你。」



後來,我發現人果然總是記得不順的事,把順利的事當作理所當然,而人也真的是不喜歡總是怨天尤人的朋友。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肯放開心胸,先不要懷疑別人的話是有惡意,我們會發現他的話的確沒有惡意,只是表達不當,聽起來不順耳而已。英文有句話"give the benefit of doubt",當不確定時,先假設對方沒有惡意。如果能做到這點,人生的路會平坦許多。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9年天下雜誌在調查高中職及大學生「生命教育調查報告」中,問了幾個問題,
各位朋友如果有興趣也可以試著作答~~~歡迎留言分享您的妙答喔~~~

第一個問題:現階段的生活,你覺得最痛苦的是?


第二個問題:你生命中有沒有可以依循的典範?


我再追加第三個:現在帶給你最大反感的人是誰?


洪蘭教授提醒父母,如果你的孩子長大了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那父母要開始憂心了~~~


再與各位分享講義雜誌2010年4月號內一位日本作家酒井雄哉先生撰文所敘「從中國小孩身上看到的大志」,內文摘要如下:


他說他到中國安徽九華山參拜,在抵達前有段7公里陡坡,前4公里尚可開車,後3公里就須步行~~


走著就發現有工人擔建材上山,因為山頂上的寺廟正施工~~大人在搬不稀奇,他也看到了孩子~~


他問孩子搬運拿多少錢,「大人搬有150元」,原以為孩子也是一樣的價格,沒想到得到的答案是「不對,因為我們是小孩,拿的比較輕,所以拿一半75元」,我相信如果是我們,一定覺得不合理。


他再問孩子「拿到的錢要給爸媽嗎?」「不,我們想買筆記本和鉛筆」「為什麼?」


他們很清楚的回答「因為這樣就可以唸書,將來想去北京!」


他感到非常驚訝,這些孩子目標明確到已經從心理相信自己一定行~~那我們呢?


他們這群孩子就是我們國家40多年前的諸多前輩,就是國家經濟起飛的燃料~~


那我們要怎麼培養我們自己?年輕人,我們是沒有資格抱怨的~~~我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


國高中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我們曾經在國中浪費掉了,但在高中,還有機會可以找到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我教你個方法很簡單,也不用問別人~~~~也不用花太多錢~~~~


    暑假了,上網搜尋「暑假免費活動」~~~各縣市政府也會有活動資訊,或者把問題丟給網友,讓他們幫你解答吧!總是別傻傻的賴在家中,線上遊戲也解決不了你的煩惱~~出去走走~~


願幸福常敲您家大門~~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握~~像我的目標就很明確~~人生多好辦事~~上網看證明吧~


http://blog.yam.com/tina02272004/article/34885697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失敗獎
(這是朋友寄來分享的網路文章,值得為人長者學習!)


。。。。。。。。。。。。。。。。。。。。。。。。。。。。。
這些天,兒子怪怪的,蜘蛛似地整日粘在網上。我暗自納悶:「他在聊天,玩線上遊戲,還是看影片?」


下線之後,他也是若有所思,跟他說話心不在焉,宛如走火入魔。


這些年來,我們彼此信任相處的默契,我在等待,他親口告訴我緣由。

他沒有辜負我,謎底終被揭開,他見我經常發表文章,便下定決心,要與老媽比高低。


於是,將自己的作文,貼在一家兒童刊物的約稿網


一次、兩次,不停地失敗,可是他不服,得到了編輯的指導後,又繼續衝刺。


終於有一篇被留用,編輯說,文筆精彩,相當看好。

他說:「表現得那麼神秘,只是想給你一個驚喜。」收到這份驚喜的,卻不只我一個。


到底是孩子,藏不住心事,幾乎要昭告全天下,親朋好友、老師同學,無人不知。


班導師允諾,一看到雜誌,就給他頒發「創作之星」獎。

可是,雜誌卻遲遲不來,兒子日日巴望著,郵差一來,他總最先迎上去,然後落寞地走開。


忽然有一天,他把自己關在屋子,很久才出來。


他告訴我,編輯在網上留言,那篇文章始終沒過終審。他默默地吃飯,寫作業,洗漱。

我抱著一盒漫畫書,敲開他的門。


這個禮物,是他夢寐以求的,他卻倔強地扭過頭去不接。


我說:「這是獎品,是失敗獎。」他驚訝地睜大眼睛,薄薄的單眼皮澀澀地重疊著,很顯然他哭過。


我誠懇地說:「我要獎勵你,你勇敢地向媽媽挑戰,又勤奮地練習寫作,作文取得那麼大的進步,兒子,我真的為你驕傲。」


他抬起頭,頓時眉宇舒展開來。

第二天放學,他開心極了,說大家都羡慕他有這麼酷的媽媽,居然給孩子發失敗獎。


而那個失敗在孩子們眼,竟然也變得光彩奪目了。


我做飯,兒子翻看著桌上的《讀者》,面轉載了我的《親人節快樂》一文。

兒子發現雜誌設了一個<最受讀者歡迎的文章獎>,可以透過發訊投票。


他一下振奮起來,預備在親朋好友間拉票,我忐忑不安地說:「兒子,這不好吧,如此興師動眾,萬一失敗了,媽媽該多不好意思啊!」


他笑了:「媽媽,別怕失敗,失敗了,我也給你發獎!」


我暗自慚愧,我們這些大人指導起孩子來,個個都很權威,一旦遇到同樣的事,最缺乏勇氣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新一期《讀者》上市了,兒子拉著我,急急地去看獲獎名單,看一遍,沒有我,再看一遍,仍然沒有。


他呆住了,半晌才說:「媽媽,我們又失敗了。」


聽到這個脫口而出的「我們」,我心微微一暖,仿佛有早春的陽光,灑落心底,


原來,有愛的人在旁邊,連失敗都有甜蜜的滋味。

第二天,我剛起床,兒子就高喊著口令進房來。


他昂首挺胸、踢正步敬禮,然後,舉起一個紙筒,開始發表莊嚴的頒獎演說。


可是,剛開頭就忘了詞,他滿臉尷尬,乾脆直接把獎品塞給我。


那是一個金色的小球,用手指一捏,就有嬰兒此起彼落地嬌憨、無邪笑聲,極富感染力,我們倆爭著去捏,笑聲滿屋。

兒子的生活,竟漸漸變得精彩紛呈,隔些時候就有最新消息播報──數學測驗成績不佳、口語比賽獲獎、乒乓球賽慘遭淘汰、競選音樂課代表大獲全勝……


勝了,由學校發獎,輸了,由媽媽發獎。他愈戰愈勇,仿佛每一次挑戰,都有無窮樂趣。


他的班導師對我感嘆,你兒子變得好勇敢,愈來愈讓人刮目相看。

早餐桌上,我問道:「連班導師都刮目相看了,是你改寫了金氏記錄,還是改變了全球氣候?」


他說:「我給老師發了一個失敗獎。」


失敗獎都給到老師去了,原來是這個舉動引人側目與驚嘆,我不禁戲謔著說:「如果下次你要給外星人發失敗獎的話,一定要邀請我去做觀禮嘉賓喔。」

沒多久,我接到一個遠從珠海打來的電話。


對方說,他去年學校剛畢業,曾在兒子的班上試教。


某天早上由於扁桃體發炎、高燒,再加上緊張,課上得一團糟,實在撐不下去,他狼狽得想逃。


他在學生們面前告解:「這節課太失敗了,我知道自己不會被錄用,我們提前下課吧。」


說著,年輕的淚,就那麼當眾落下。

忽然,我的兒子舉起了手,對新老師說:「我們家有個失敗獎,無論誰失敗了,都可以領獎。因為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收集很多的失敗,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新老師頓時傻了。

兒子給新老師的獎品,是首流行歌,歌名是──《我的麥克風》。


先是他一個人唱:「是誰搶走了我的麥克風,沒關係,我還有我的喉嚨,是誰看扁了我沒有觀眾,我自己,第一個被感動。」


後來,孩子們漸漸都站起來,跟他一起唱:「有誰成功沒下過苦功,有誰出生就拿著麥克風?」

歌聲越來越響亮,連評委老師都不禁動容。


而那位失敗者,在向孩子們鞠躬時,已是淚流滿面。


他說,他得到了世上最好的獎品,他發誓,一定要成為最好的老師。


臨走時,他記下了兒子的電話號碼。


「現在,我是三年級的班導師,我在班上設了一個失敗獎,所有的孩子都相信,每次失敗都是一次獎勵,收集很多的失敗,就可以換到一個成功。」

門鈴響了,郵差送信進來,是給我的一本雜誌和一張淺綠色的匯款單,


附註欄寫著──「最受讀者歡迎文章獎」,我急忙翻開書,我竟然是第一名,


原來,獲獎名單要隔兩期才會公佈。「我們都成功啦!」兒子用他的鼻尖,緊緊抵住我的額頭。

歲月綿長,成功、失敗我們都該好好地享受,只要有顆勇敢的心,無論遇見的是什麼,都是生命一場又一場的豐厚的恩賜。


即使失敗也沒關係。

許多孩子有遇上一點挫折就垂頭喪氣的通病,對於這樣的孩子,不論如何鼓勵或斥責,都不太能夠發揮效果。


要使孩子擺脫消極內向的個性,必須先教導他們「失敗的價值」。


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自身的挫敗經驗,告訴他們自己從中學習到的事情,促使孩子效法父母,慢慢不再畏懼挫折。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個任課班,對「小老師」好像有微言,每次只要提到小老師,總是會有人酸酸地說些不太好聽的話,甚至趁機說出一些責怪的話,如作業忘記寫、不知考試時間都是因為小老師沒提醒。我也留意到俐落認真的小老師做起事來都變得有點自卑,甚至有點委屈了。


某次趁小老師幫忙去拿東西的機會,我直接問班上:有些人對小老師好像有意見,是嗎?


「她當太多了」那幾位嫌棄人家的人倒是很大方挑明說了。


「她當哪些(股長)了?」我問。


「學藝股長、國文、健教小老師」一連串說了三個「職務」。原來是羨慕演變成嫉妒所生的情愫。


「是同學和老師選的?還是她自己要當的?」幫大家找源頭、往內看。那幾個人聲音變小了「有的是同學選的……有的是老師選的……」。


「沒有她自己要當的喔?」為了幫那幾位看到問題,我特別指出這點:「代表她能力好、做事認真、又願意為人服務,所以同學和老師才選她,大家真是慧眼識英雄呀!」我特意加重語氣。其實絕大部分同學都是認同的,只是稱讚的聲音比較微弱,譴責的聲浪卻是從來都不客氣的!


有人竟大言不慚地故意說:她長得很醜!(有幾個人趁機附和哈哈大笑)


「這位先生,你以後打算娶她,是嗎?還是......這是你引起人家注意的方式?」


「才不是呢!」那位先生很不屑地回。


「既然不是,那人家的長相,你就甭擔心和煩惱了吧?」


我接著問全班:「覺得這位先生很帥的請舉手」。


全班都沒有人舉手,連那幾位平常愛跟他起鬨的都臨陣「棄暗投明」了。


說著說著,有幾位貼心的同學悄悄提醒我:老師,她回來了。我沒有很明顯地停,我順著剛剛的話題說:看到人家好,我們引以為榜樣,迎頭趕上,希望跟他一樣好,這是見賢思齊,是謙虛的展現!看到人家不好,我們引以為戒,避免犯同樣的錯,這是反躬自省,是慚愧心的展現!看到人家好,我們內心不舒服,是跟自己過不去,是為難自己,障礙自己成長與進步,何苦呢?


想起曾在雜誌上看過: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他的論文揭示了遺傳分離定律和獨立分離定律,寄到瑞士植物學權威耐格里那裡時,被扼殺了。後來只發表在奧地利一個地方雜誌上。直到一九零零年,人們才發現這篇重要的科學文獻,從而創立了近代遺傳學!


挪威的阿貝爾,解決了人們幾百年懸而未決的數學問題,寫出論文「五次方程式代數解法不可能存在」,當時歐洲的數學之王高斯審看了論文,大為震驚,認為「太可怕」了。可憐阿貝爾在二十七歲時患肺結核病死去,他的論文直到他死後十二年才得以發表!


嫉賢忌能,只是證明無能見賢思齊,才能激勵奮進。


成全別人或破壞別人,跟人當朋友還是敵人,成人之美或從中作梗,友善或對立,哪一個較省力?哪一個較開心呢?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把握機會教孩子  文/洪蘭(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中國人喜歡「沉默是金」,過去大人很少跟孩子說話,如果說話也是很簡潔,甚少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或原委,其實這是不對的。跟孩子相處時,要儘量把握機會,教他作人做事的道理和應對進退的禮節。


最近,偶然聽到一位教授的助理在幫忙接電話,從助理說話的方式,我知道他得罪了對方。問一下他的成長背景,才知道原來是「沒有教過」。他因家境好,所有事情都有人代勞,而且從來沒有替別人接過電話,所以不知道這方面的禮儀。


回家後,網路上有人傳一篇〈孝順是要教的〉文章給我。兩件事湊在一起,我發現凡是不是本能的事都需要教。


現在很多孩子不會做事,是我們大人教的不夠,因為大家都忙,孩子忙著補習,大人忙著賺錢,沒有相聚的時間;就是相聚,也沒有時間講我們父母以前對我們說的話,現代父母最常說的話是:趕快去做功課、趕快去洗澡、趕快去睡覺。緊湊的生活步調,已經沒有時間或精力去教孩子作人的道理了。加上沒有三代同堂,孩子無從觀察父母怎麼跟祖父母相處,所以不知道進門要先向父母請安,好東西要先給父母吃。


我的朋友說,這名助理一來上班,就一頭鑽進實驗室,不跟任何人打招呼;離開時,也不告訴老板一聲,背包一背就走人;叫他做事常常弄巧成拙,不如自己做。人是社會動物,與人相處不可以不懂得基本的生活禮儀,所以父母親不能再省略跟孩子說話的時間了,也不能只用命令式,沒有解釋原委。很多意外的發生是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他就按照自以為是對的方式做,結果就闖禍了。


唐朝的開國元勳李靖在未發跡時,原是山中的獵戶。有一次,他追一隻鹿進入深山,在夜暮中迷途,看到林深處有燈光,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座大宅院,他便請求借宿。屋主老夫人原是不允,但是夜深無可奈何,最 後老 夫人告訴他,半夜若有什麼動靜都不要管,天明就上路。


李靖睡到半夜,果然聽到外面車馬喧囂,原來是天庭下旨要龍王行雨,因為龍王不在家,老夫人便請李靖代行,並且告訴他,龍馬停住時,只要從水瓶中滴一滴水即可。


李靖從雲端看到人間荒年大旱,地都龜裂了,心想一滴水無濟於事,便下了二十滴。結果等他行完雨回來,老夫人被天庭廷杖八十下,子孫連坐。因為天上一滴水是地上一尺雨,如今人間平地水深兩丈,房子都沒頂,豈復有人!李靖的好心卻帶來災禍。唐朝傳奇說李靖因為這件事,後來未能出將入相。


大人少講一句話,就有災禍生。孩子不懂原委,便會自作主張,以他認為對的方式去做,而且還很得意,以為可以討賞,其實是弄巧成拙,壞了大事。所以,父母要花時間跟孩子說道理,只要一有機會都要儘量教,現代的「文武全才」,應該是讀書和作人都行的孩子;也唯有教出這種孩子,父母的責任才算完成,這種孩子才是將來社會真正可用之人。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真的是很棒的理念喔!有點耐心看看!!


作者:清大 彭明輝教授

2011年3月26日星期六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就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地問我這些問題。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譬如,我的兩個孩子國中成績都沒有到「就算失常也穩考得上」的程度,但是我和兩個孩子就都不曾在聯考前夕真正地焦慮過。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得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一向不被看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廿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可是,聯考真的意味著什麼?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僥倖考上的人畢竟仍舊只是僥倖考上,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絕不會因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所以,三年後乙順利地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同樣的,今天念清大動機系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人高,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得好?仔細比較甲和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不會因一時的際遇而中止或增減」。聯考排名只不過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的同學談生涯規劃,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在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斷的「際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地再重複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該得的遲早會得到,不該得的不可能長久保有。我們唯一該關切的是自己真實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所無法剝奪的),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如果我們能看清楚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然後安安穩穩,勤勤懇懇地去累積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念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兩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念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卅二歲才整裝出國念博士。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眼裡看著別人欣羨敬佩的眼光,心裡卻只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屬於我們該得的,那樣曾經少飽H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曾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剛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作傳奇性的人物看待。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只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上發表過數篇論文。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其間七年的時間我從未停止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象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作悲喜。可是對我來講,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廿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中止或加添。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地問我:「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


「很好!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更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因此念得不甘不願的。」


「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對話的感慨。其實,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先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逕廷,其實骨子裡 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後來改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要改回到「朝四暮三」。先工作或先升學,其間差異就有如「朝四暮三」與「朝三暮四」,原不值得計較。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


 


最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得不知何所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或者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那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愈小,越不值得焦慮。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短視地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如果看得夠遠,人生長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先做那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再花一整年準備考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道:「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我只能這樣回答:「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種可能: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它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而你捨不得丟下它。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需感到遺憾。不是嗎?」人生的路那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


 


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說也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也不過了:我們得到平日努力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所不曾努力累積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後該得的不白少你一分,不該得的也不白多你一分。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往藝術中心的路上碰到一位高中同學。他在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給短期課程。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願上台大電機後,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業的研究上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起我就不曾放棄過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去涉獵任何課外的知識,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來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注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從高中時代閔始,我就不曾仔細算計外在的得失,只安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喜歡鬼混,願意花精神把自己份內的事做好;我不能放棄對人文科學的關懷,會持續一生去探討。事實單單純純地只是:我只在乎每天廿四小時生命中真實的累積,而不在乎別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有人問我,既然遲早要念博士,當年念完碩士就出國,今天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我從不這樣想。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這實在很無聊,完全未脫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人生長得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反過來說,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羨慕。可是,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這卻又是大部份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台訪問找:「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做「困境」的境遇,我都只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剛服完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致於低得離譜,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得很充實,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二歲才要出國,而大學同學正要回同一個系上任副教授,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的要求有多嚴),卻不曾為此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地和別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瞭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長久持有。假如你可以分享這些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將會是寬廣而長遠,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著作: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試沒教的事》挫折容忍力



不錄取 就跳樓? 學跟挫折做朋友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梁玉芳】


公園裡,媽媽帶學齡前的兒子散步,兒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吃蘋果,吵著「我要吃那個!」媽媽真的上前跟別的小孩的家長要了一顆蘋果給兒子。


面對不如意 高難度功課


看到這一幕,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陳皎眉很驚訝,腦海裡立刻浮現役男在地上打滾、哭喊「這不是肯德基」的電視廣告。她說,這位媽媽雖然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幫孩子要到蘋果,卻失去機會讓孩子了解:人生的現實是「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面對這些「八九」,愈成高難度的人生功課。近年,年輕學子為了細微原因(考不好、口角、失戀、長青春痘)輕生的新聞,常讓社會驚嘆、讓家長心碎;結論不脫「挫折容忍力太弱」的「草莓族」責備論。但是,「草莓」又是誰培育出來的?


在台北市知名「貴族」學校任教的陳老師努力安撫班上午休時間吵鬧的學生,隔天家長來「溝通」:「不要強迫我的小孩做他不喜歡做的事,這樣會壓抑他的成長和學習。」


孩子太順遂 家長有責任


陳老師有一次勸學生吃掉營養午餐裡的紅蘿蔔,家長一樣要求老師別強迫小孩。「現在的家長實在太順著小孩了。」她無奈地說。


陳皎眉認為,有些年輕人缺乏挫折忍受力,其實跟父母過度呵護有關,事事順著孩子,「太順心的環境,孩子就學不到社會規範,也學不到如何處理挫折。」但人生原本就不完美。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父母的呵護大傘也伸張到校園,讓老師的管教動輒得咎,「老師反而要討好學生,讓孩子更自以為是」。


日本社會稱這類過度伸張權利的家長為「怪物父母」、「暴走父母」;學校演話劇,只有許多「白雪公主」,沒有「七矮人」,因為家長都求自己的孩子非演「白雪公主」不可。


沒遇過挫折 怎學會處理


薛承泰說,現代的職場競爭更形激烈,一路成長順遂的孩子反挫的程度也更大;最近有社會新鮮人求職面試被淘汰,轉身就跳樓自殺。這樣的死,比鴻毛更輕。


「要把挫折當成常態,讓克服挫折的時間縮短,培養免疫力。」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沒有遭遇過挫折,就學不會怎麼處理。


許多父母努力為孩子鋪設坦途,從小為孩子挑最貴、最好的學校,選最好的老師,並設法讓孩子得一些獎,進好大學;但出了社會,很多事是家長沒辦法操控的,孩子終究面對空前的挫折感。


王浩威奉勸父母,愛孩子就讓他多磨練,比如,「上大學的兒子要騎機車上課,父母就別用危險的理由不准」。


過度的讚美 自我不真實


有一派教養論建議父母要常稱讚孩子,但陳皎眉發現,「家長應用得太過頭,變成過度誇獎」,長久下來,孩子認識的是「不真實的自我」,只要表現不佳,挫折感和情緒起伏就很大。


「對孩子的讚賞,適度就好了」,陳皎眉說,父母讓孩子接納「有長處,也有缺點」的自我,才能面對真實世界。


王浩威觀察,媒體也影響部分年輕人的挫折忍受力。像「超級星光大道」等選秀節目,常見的賣點就是參賽者因失常而痛哭,努力打拚後終於敗部復活;製作單位塑造「挫折之後就是成功」的假象,歌頌成功,也用挫折來催淚,簡化了挫折的衝擊。


與失敗共存 成長維他命


有時,人就是得學著與失敗共存;結局不見得都會如人意。如果不懂得如何與挫折做朋友,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從此一蹶不振。


「正面思考是醫治挫折的良藥。」教育部訓委會主委柯慧貞說,焦慮症、憂鬱症患者面對挫折常難以招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她建議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習慣,學習解決問題,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的心靈維他命。


面對挫折備忘錄


父母要學習「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比如:孩子賴床屢勸不聽,父母與其生氣,不如讓孩子面對上學遲到的後果。


讓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責任。選擇打電玩或是做功課,由孩子自己決定,並承擔後果。


重視「過程」而非以「結果」苛責。換個角度,許多不如意也沒那麼嚴重。


別當「怪物家長」,阻礙老師的適度教導。


鼓勵孩子參與課外活動,有機會當志工更好。


多看、多聽名人的失敗與挫折經驗,參考度比成功經驗高。


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相信任何事情有正面意義。


家長隨堂考


Q:孩子學走路時跌倒大哭,你怎麼辦?


A.對孩子大叫:「,你怎麼那麼笨,趕快自己站起來!」


B.抱起孩子安慰:「哭、不哭,哭哭羞羞臉」


C.不管他,當做沒看見。


D.走到孩子的旁邊,對他說:「痛喔!試著自己站起來!」將手伸到孩子要花點力氣才能搆到的地方。


解答:D較正面。


A是責備,會讓對自己有負面評價;
B讓孩子沒有機會自己面對挫敗,也壓抑哭的需求;
C可能讓孩子覺得漠視;
D試圖同理,也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卻不剝奪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


 


(資料來源: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製表/記者鄭朝陽)


 


全文網址: 考試沒教的事》第四課:挫折容忍力 - 考試沒教的事 - 青春生活 - udn校園博覽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45922#ixzz1QAZdf0sI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快,有比較好嗎?~401期張老師月刊



當孩子真心熱愛某件事物時,自然會全心投入,根本無需擔心動作太慢。
在步調急促匆忙的臺灣大環境影響之下,許多家長不自覺地將孩子的課後行程排得滿滿的,讓孩子從小繃緊神經、上緊發條地即早作戰,深怕他們輸在起跑點上。我常看到一些小鬥士,臉上掛著疲累、茫然與無奈的神情,拖著不情願的身子,在家長的催促下東奔西趕……,成了家長眼中得猛追進度的「慢」小孩。
孩子的動作是否夠快?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快」與「慢」多半是相對概念,我們不妨先試著用大人和孩子的相對位置來理解快與慢:當大人在前方拖著孩子前進時,自然會覺得落在後方的孩子「慢」;倘若孩子跑在大人前頭,就讓人覺得這個孩子「快」。
以我的觀察,童年是精力充沛、好奇心和學習力都很強的階段,孩子其實沒有道理「慢」;所以,要扭轉大人總是在前頭拉著孩子前進的局勢,大人必須先花時間做足功課、調整心態,而非一味鞭策孩子加速。
如果孩子出現意興闌珊、拖拖拉拉的情況,家長不妨先從幾個角度思考:

*孩子有充足的體力和時間應付嗎?
大人常常無意間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卻忘了孩子還只是小孩。我們很容易觀察得到天色未亮就得出門,直到摸黑時才蹣跚回家的孩子背影,也很能理解生活充滿學習的安排,甚至連大人都做不來,當然也無法做得好。沒有先客觀地瞭解任務是否合理,一味地責怪孩子,其實並不公平。
以德國的教育為例,有些德國聯邦政府規定,若孩子上了一整天八、九堂課,學校當天出的作業就不能要求隔天繳交。也就是,大人必須考量孩子能承受的工作量。
而且最重要的是,當工作要有效率,平衡的身心是很重要的。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而言,有足夠的時間攝取充分且均衡的營養,充足的睡眠、運動以及放空休息,工作的品質才會好;拚命塞一堆任務,讓孩子只能匆促急躁地完成,沒有消化沉澱的機會,既無法享受過程中的樂趣,學習成效也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如果孩子的生活內涵明顯影響到健康的作息,家長其實要適時喊停,並和孩子一起探討原因,找出更適合孩子的安排。

*孩子是否缺乏完成任務的動力?
當孩子不知進行任務的目的為何,過程又缺乏樂趣時,問題就無關孩子動作慢,而是「不想做」。
我在實務工作中經驗到家長最煩惱的問題就是「督促孩子寫作業」。在德國,家長也同樣有此困擾,因而促成了一項關於家庭作業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孩子「即刻完成作業」或「上床前才寫作業」,甚至是「不寫作業」,都和學校學業成就表現無相關。研究得出的結論之一是:孩子學習的最佳時刻就是教學的當下,所以,重點在於適當的教材、引發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與投入的學習過程,至於事後的作業抄寫、練習,幫助並不大。這個研究結果很有趣,我們也可以思考看看,給予孩子家庭功課的目的是什麼?孩子真的需要那麼多作業嗎?形式上是否可以多做變化?

*孩子是否有方法完成任務?
家長看到孩子沒能完成任務,第一個直覺反應就是孩子偷懶,忽略了孩子可能處在壓力狀況下,或是遇到困難。尤其當孩子同時面對好幾項工作時,家長常常沒注意到孩子是否有能力安排優先順序,再一件件完成;或者,孩子遇上困難時,是否懂得發問、找資源解決,或是先擱下跳過?孩子其實常因這些問題而不知如何進行,沒效率地拖延工作時間。
此外,家長在孩子的成長教育裡,也許從沒教導過孩子如何管理時間,時間對孩子而言是很抽象的,常是因為不懂得規劃管理時間,以致於不知道當下該把注意力和焦點集中在哪裡,分散注意力,也降低了效率,拖延現象就容易產生。因此,大人不妨先捫心自問,自己是否也能做得好?如果有好的方法,最好把焦點放在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作模式上,而非不斷責備。

「多」與「快」,真的比較好?
就我的觀點來看,臺灣的孩子學得早,也學得多,但就長久而言,其實反而在成長上是「慢」的──到了高中、大學,甚至是大學畢業,還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以及「能夠」做什麼──這與大環境的氛圍密切相關。
記得我女兒小學六年級時,想邀請同學一起參加活動,卻發現很多同學都已經忙得排不出時間了。可是,事情一樣接著一樣匆匆做完,好趕著接著做下一項,讓「做得多」成為衡量的標準,實在令人擔心反而是「揠苗助長」。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成長階段,幫助孩子養成基本能力以及培養興趣,是需要投注許多時間,完全沒有捷徑的。如果把孩子的時間塞得滿滿的,孩子該藉此養成的基本能力,恐怕就無法打好基礎。在過多任務和時間壓縮下,孩子非但沒有足夠時間和機會摸索如何把事情做好,誤以為「做完」便是唯一的目的;甚至,有時因為做不完、做得不夠快,家長急得看不下去,就動手幫孩子做,剝奪了孩子的自身經驗,只會適得其反。
再者,在急忙中做事,喪失了樂趣,孩子就難以培養出興趣來;而當做什麼都不覺得好玩時,就什麼事也不會特別想做,沒有感受性的學習,其實,也不會出現有效的學習,即使一路升上名校,孩子仍可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是可想而知的可能結果,這正是臺灣孩童目前最大的問題。

「慢慢」泡出來的學習,才能持久
「興趣」能令孩子受用一生,孩子的「想要」和「能夠」都會在興趣中發芽、茁壯。面對孩子的興趣,建議家長切忌以功利的態度對待,必須瞭解興趣無分好壞,也沒有所謂「浪費時間」的興趣。
相信家長都明白,當孩子真心熱愛某件事物時,自然會全心投入,根本無需擔心動作太慢。因此,何不試著把眼光放遠一些,一旦孩子有過這樣全心投入、用心經營的經驗,才有機會將這種經驗和熱情複製到其他領域上。
而要培養這樣的興趣和熱情,是必須每天空出時間,慢慢栽培的。倘若所謂的「正事」占滿孩子所有的時間,哪有空檔發展興趣呢?所以,想要為孩子省時間、求孩子快的家長,反而必須先花時間──花時間瞭解孩子的問題、花時間養成基本能力,也要花時間慢慢等待孩子的興趣萌芽、開花。
留點時間讓孩子慢慢泡出興趣來,其實更划算!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從前,縣城南街開著兩家米店,一家叫"永昌",另一家叫"豐裕"

"
豐裕"米店的老掌櫃眼看兵荒馬亂生意不好做,就想出個多賺錢的主意。


 


這一天,他把調秤師傅請到家裏,避開眾人,對調秤師傅說:「麻煩師傅給調一杆十五兩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錢。」


 


調秤師傅為了多得一串錢,就忘掉了行德,滿口答應下來。老掌櫃吩咐完畢,留下調秤師傅在院裏調秤,自己就踱進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櫃有四個兒子,都幫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兒子兩個月前娶一塾師的女兒為妻。新媳婦正在屋裏做針線,公爹吩咐調秤師傅的話被她聽見了。


 


老掌櫃離開後,新媳婦沉思了一會兒,走出新房對調秤師傅說:「俺公爹年紀大了,有些糊塗,剛才一定是把話講錯了。請師傅調一杆十六兩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兩串錢。不過,千萬不能讓俺公爹知道。」


 


調秤師傅為了再多得兩串錢,就答應了。一杆十六兩半一斤的秤很快製成,調秤師傅果真沒把秤的變化告訴老掌櫃。老掌櫃曾多次請他調秤,對他的手藝信得過,當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一段時間後,"豐裕"米店的生意興旺起來,"永昌"米店的老主顧也趕熱鬧,紛紛轉到"豐裕"買米。


 


又一段時間後,縣城東街、西街的人也捨近求遠,穿街走巷來"豐裕"買米,而斜對門的"永昌"米店簡直門可羅雀。


 


到了年底,"豐裕"米店發了財,"永昌"米店沒法開張了,把米店讓給了"豐裕"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


 


老掌櫃心裏高興,出了個題目讓大家猜,看誰猜得出自家發財的奧秘。


 


大家七嘴八舌,有說老天爺保佑的,有說老掌櫃管理有方的,有說米店位置好的,也有說是全家人齊心合力的……


 


老掌櫃嘿嘿一笑,說:「你們說的都不對。咱靠啥發的財?是靠咱的秤!


 


咱的秤十五兩半一斤,每賣一斤米,就少付半兩,每天賣幾百幾千斤,就多賺幾百幾千個錢,日積月累,咱就發財了。"接著,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錢調十五兩半一斤秤的經過講說了一遍。」


 


兒孫們一聽,都驚訝得忘了吃餃子。驚訝過後,大家都說他不露山不顯水的,連自家人都沒察覺,就把錢賺了,老人家實在高明。老掌櫃高興極了,把鬍子捋了一遍又一遍。


 


這時,新媳婦從座位上慢慢站起來,對老掌櫃說:「我有一件事要告訴爹,在沒告訴爹以前,希望您老人家答應原諒我的過失。


 


待老掌櫃點頭後,新媳婦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兩串錢調十六兩半一斤秤的經過講給大家聽。


 


她說:" 爹說得對,咱是靠秤發的財。咱的秤每斤多半兩,顧客就知道咱做買賣實在,就願買咱的米,咱的生意就興旺。儘管每一斤米少獲了一點利,可賣的多了獲利就大了。咱是靠誠實發的財呀。"


 


 


大家更是一陣驚訝,一個個張大了嘴巴。老掌櫃不相信這是真的,拿來每日賣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兩半。老掌櫃呆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慢慢地走進自己的臥室。


 


 


第二天吃過年初一早飯,老掌櫃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塊,從腰裏解下帳房鑰匙說:"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琢磨了一夜,決定從今天起,把掌櫃讓給老四媳婦,往後,咱都聽她的!"



眾人為秤,半兩之差,心明如鏡。做生意,講究"",做人豈不如此?






人與人之間相處,都喜歡和不計較的人在一起,不計較的人剛開始時,看似失去,但長久下來卻是獲得,愛佔他人便宜的人,剛開始看似獲得,但相處久後卻是失去。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最近因朋友推薦。在"土豆網"上看了一部富啟發性之電影「三個傻瓜」"Three Idiots"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nVPwyilgyw/


 

這部電影是印度寶萊塢出品


歌好聽舞好看


更重要的是


它的內容觸及了最根本的教育問題


真的具有省思作用。片長約三小時。沒有冷埸。鄭重推荐給您,務必找個時間看到最後.


 


生命教育是用體會的洪蘭


我去一個小學演講,經過音樂教室前,看到一個孩子伸著兩隻穿著襪子的腳,坐在教室門口哭,我正想問他為什麼哭時,老師一把把我拉住說:「不要幫他穿鞋子,開學已經六週了,每次上音樂課,他 都要 老師幫他穿鞋子,已經三年級了,還不肯自己學著穿,每次都哭到有人替他穿為止,我們現在決定訓練他自己穿,他要自己肯學,別人教他才有用。」
我聽了非常訝異,怎麼有三年級還不會穿鞋子?父母會不會保護過頭了?老師說現在孩子成熟得慢,有進了小學還不會拿筷子的孩子,也有不會扣扣子的等等;這令人想到英國的查理王子,連牙膏都要侍從替他擠。有人認為這是福氣,什麼事都有人做得好好的,自己不必動手,我卻認為這是看不起自己,把自己當廢物看待,侍從一不在,自己就不能生活了。


無獨有偶,回到家把報紙打開來看時,看到嘉義有位老師,讀者投書「小小晉惠帝,你我是幫凶」,原來這位老師在班上讓學生看一部電影「跑吧!孩子」,講一對小兄妹沒有錢買鞋子,輪流穿一雙鞋,有一天鞋子不見了,引出一串風波的故事。


演完後,老師問學生的感想,學生說鞋子不見了,再買一雙就好,幹嘛這麼辛苦,大費周章呢?電影中,小女孩的母親要臨盆了,她趕著去鄰村請產婆,跑到一半,鞋子壞掉,她只好光著腳跑過滿是碎玻璃和尖石頭的路,滿腳鮮血淋漓,我們的學生完全不能了解為什麼小女孩不顧自己的痛,還要繼續跑,七嘴八舌在批評她不會想別的方法,沒有想到她的母親正躺在床上等她去求救。


建國中學有位專門帶數理資優 班的 老師,在他寫的書「我的資優班」中,也提到颱風時,豪雨引起土石流,把山地一個村莊給埋掉了,他在感嘆生命無常時,一個學生說:「活該,誰叫他們要住那裡,幹麼不搬下來到安全的地方住!」一句話令人馬上想到晉惠帝及法國大革命時的皇后瑪莉‧安東尼(MarieAntoinette1755-1793)。


我們的教育怎麼了?怎麼連第一流學校資優班的學生思想都如此幼稚?他們難道以為每個人都像他們一樣要什麼有什麼,吃好的,用好的,暑假去美國、加拿大遊學?


這種「飽漢不知餓漢飢」的反應,使我想起「桃芝颱風」來襲時,尖石鄉居民用直升機撤離,一位國小校長向某慈善基金會要求緊急安置款,該基金會竟然要校長先寫計劃書送過來,等他們看了再決定,遠水救不了近火,令人感嘆。坐在冷氣房中的人不知民間疾苦,完全無法體會無家可歸的緊急性。


看起來,我們真的是如嘉義 那位 老師所說的,都是幫凶;我們沒有讓孩子去體驗課本以外的生活,沒有給他們機會去感受別人的苦難。歐洲有一個盲啞學校的校長規定,新進老師必須綁上眼罩一週,連睡覺都不可拿下,切實體驗盲人的感覺。校長說老師若不能體驗學生的狀況,便無法產生同理心,就無法拉近師生距離,便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這位校長真是對極了,因為老師在綁上眼罩不見天日後,立刻體會到盲童的辛苦,不再責怪他們動作太慢,不耐煩的催他們快點。


台灣近年來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加上一連串的學童惡作劇,如把剪刀放在同學的椅子上,把同學的直腸戳破;把柳丁當球從二樓擲下,打瞎同學的眼睛等等,這些無知所造成受害者不可逆轉的身心傷害,終於使政府看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開始推動生命教育。但是推行的方法仍然是課堂授課,由政府出錢編寫生命教育的課本,再擠壓原有的上課時數來「教」生命教育。


其實生命教育不是用「教」的,它是用「體會」的,考它、背它是緣木求魚,徒勞無功。老師只要不出一大堆家庭作業,使孩子有時間注意課本以外的生活情形,週末再安排孩子去孤兒院、老人院服務,從實做中體驗生命的意義,就可以大幅改善孩子的同理心。父母本身也要改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態,不要一味追求高分,讓孩子誤以為只有讀書是重要的,其餘都不屑一顧。其實在現在多元化的社會,行行出狀元,能力比學歷重要得多。


「侏羅紀公園」的作者麥克‧克萊頓(MichaelCrichton)說:「恐嚇是最卑劣的斂財方式」;「不要輸在跑點上」就是句恐嚇的話,恐嚇父母如果不送孩子去補習,就會輸給別人。童年是人格成長、品德塑造最重要的時候,許多父母為了「不輸在起跑點」上,把孩子的童年犧牲掉了,真是可惡又可悲。


教養孩子沒有「撇步」,也沒有捷徑,父母最知道自己孩子長處與習性,所以不要管別人怎麼補,安心的把孩子留在身邊,學習課本以外的人生知識。每個孩子都不同,天下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教養手冊,只要孩子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想趕快開始他的一天,你就做對了。人生是很公平的,現在你陪伴孩子成長,將來他會陪伴你年老。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劉墉:給乞丐錢 請輕輕蹲下


作者:林倖妃  出處:天下雜誌 454 2010/08


 


一手畫畫、一手寫作的劉墉,七月升格當了爺爺。他在孫女千千出生前後,陸續捐出一百萬元,因為「感謝老天的方式,就是幫助別人,」他說。


 


相對於最近在電視節目上,暢談他和紐約長島住家旁兩隻大雁相遇、相戀,而寫成的最新著作《啊啊》,面對「行善」這檔事,劉墉卻顯得很低調,堅持是「分享」。


 


劉墉九歲父親過世,十三歲時家被一把火燒光,他形容那之後的人生「慘透了」,但他卻將「財富」看得很透徹,在大陸巡迴演講募款蓋希望小學,每出版一本書,事先捐出五十萬給公益團體,遇到婚喪喜慶更代親朋長輩捐出紅白包。


 


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收到的第一筆婚禮捐,就是劉墉在兒子劉軒結婚時所捐出。


 


「我的人生態度是,對待人、對待自己,都是不負我心、不負我身,」劉墉說,「既然我這麼幸福,為何不和大家分享這個快樂?」


 


劉墉如何將快樂分享出去?以下是他的訪談摘要:


父親在世時就教我行善。只要看到乞丐,父親會把錢給我,讓我輕輕放在盆子裡,他若跪著或趴著,就蹲下來放,因為這不是施捨,這是分享。


中學時,我看到報紙上登,一個女孩眼睛快瞎掉,我把寫稿領到的一點點錢捐出,從此後就每天翻報紙。我發現雖然是小小的一件事,世界卻突然變大了,就像心愛的貓或狗不見了,你會去沒去過的巷子、沒去過的草叢找,會發現更大的世界。


 


 


 


愛孩子,也要她付出愛


 


女兒第一次到亞洲,是全家去北京等貴州一個瞎眼女孩。她是我捐的希望小學中的一個孩子,我在貴州看到她,托人帶到當地醫院檢查,醫院說沒救了,北京協和、濟南醫院也說不行,但同仁醫院願意試試,所以我們去北京等她動手術,沒幾天一隻眼睛復原了,到現在都沒問題。


 


女兒當時拉小提琴,女孩說好好聽啊,希望爸爸、媽媽、同學都能聽到,我女兒說「沒問題」。我跟女兒說說話要算話,所以隔一年全家都到貴州深山。


 


那女孩出生後,因為是女娃,外公把她放在籃子裡,要拿到山邊活埋,途中被姑姑搶過來養大,她後來治好眼睛,變成媒體焦點,父母又跑出來要認孩子,但孩子不要。這對我女兒,一個紐約來的孩子,心中是多大的衝擊,體驗到鄉間的貧苦和無奈,對她的成長有多大幫助!


 


我不是試圖改變孩子,只是帶她去現場,愛她,也要她付出愛,而不是光靠嘴上說要她行善。我太太說一句有意思的話,「你等著瞧,將來說不定哪天,我們沒捐,女兒卻全捐掉。」因為她的心會比父母來得更大,我是小咖,孩子有可能變成大咖。


 


我的兒子高中時,曾經到台南德蘭啟智中心幫助孩子。我到德蘭看兒子時,抱起一個十三歲的腦性麻痺女孩要上樓,發現她大概只有六歲體重,那種震撼令我體會到,把錢匯出去多大數額,都不等於真正的接觸。


 


 


 


一串蕉一袋米的感動


 


就像我這幾年看新竹德蘭啟智中心寄來的刊物,誰誰誰捐兩串蕉、誰誰誰捐一袋米,這才是真的感人。躲在遠遠的地方把錢丟過去,這是一種作法,親自參與也是種作法,一串蕉一袋米,給人的感動可能比一百萬來得更多,就像聖經中「寡婦的銅錢」,耶穌說這比什麼都大。


 


人要感覺幸福就會感恩,感恩就會回饋。有些人感恩只會回饋自己人,但自己人已經夠了就要幫助別人,很可能你帶著孩子去給乞丐一塊錢,卻是你的孩子未來給人幾千萬的契機,這是種子萌芽的開始。


 


關懷使得你的世界變大,不要一心想著「行善」,而是「分享」,也不要覺得自己能力少就不做。年輕人即使捐五元、十元,都是很大的,而且放的時候不要叮咚響,而是要蹲下來放,這才是平等,千萬不要有施捨的想法。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美國國際救援小組(ARTI)網址:http://www.amerrescue.org/


我叫道格庫普(Doug Copp)。是世界上最有經驗的救援小組美國國際救援小組(ARTI)的首席救援者,也是災難部經理。 
本文中以下信息能在地震中挽救生命。
 

我曾經和來自60多個不同國家成立的各種救援小組一起工作過,曾在875個倒塌的建築物裡爬進爬出。在聯合國災難減輕(UNX051-UNIENET)小組中我擔任了任期兩年的專家。從1985年至今,除非同時發生了多個災禍,我幾乎參與了每一次重大的救援工作。 

1996
年,我們用我創立且被證明是正確的方法製作了一部電影。土耳其政府、伊斯坦布爾市、伊斯坦布爾大學及ARTI聯合製作了這部科學研究影片。
 

我們模擬摧毀了一座學校,和一個裡面有20個人體模型的房屋。10個人體模型用「蹲下和掩護」方法,另外10個模型使用我的「生命三角」的求生方法。 


模擬地震發生後,我們通過倒塌的碎石慢慢進入建築物,並拍攝和記錄了結果。 

在一個可直接觀察到及科學的條件下,這部電影拍攝了我使用的求生技術。結果顯示那些用「蹲下和掩護」方法的人存活率是零,而那些使用「生命三角」的人能夠達到100%存活率。已有上百萬人在土耳其和歐洲、美國、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的電視節目看過這部片子。


我曾進入的第一個建築物是在1985年墨西哥地震中的一個學校。每個孩子都在課桌底下。每個孩子都被壓扁了。他們如能挨著課桌的走道里他們躺下,就有生還的希望。我不知道孩子們怎麼會被誤導要躲在某物體的下面。 

簡單地說,當建築物倒塌落在物體或家具上的屋頂重力會撞擊到這些物體,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被我稱作的「生命三角」。物體越大,越堅固,它被擠壓的餘地就越小。而物體被擠壓得越小,這個空間就越大,於是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於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 
下次,你在電視裡觀看倒塌的建築物時,數一數這些形成的「三角」。你會發現到處都有這些三角。在倒塌的建築物裡,這是最常見的形狀。幾乎到處都有。我培訓Trujillo(人口約為75萬人的地方)的消防部門,教導人們如何求生,如何照顧他們的家人,以及如何在地震中援救他人。 

Trujillo
消防部門的救援總負責人是Trujillo大學教授。他陪伴我同行,他說:「我叫Roberto Rosales,我是Trujillo的首席救援者。我11歲時,我被陷在一幢倒塌的建築物裡。就是發生在1972年的那場地震中,當時有7萬人死亡。我利用我哥哥摩托車旁的『生命三角』保住了生命。我的朋友們,躲在床下,桌子下的人都死了,我可以稱作是『生命三角』活生生的例子,而我那些朋友是「蹲下和掩護」的例子。」
 

道格觀察到地震中的自救10項要領

◣當建築物倒下時,每個只「蹲下和掩護」的人都幾乎全被壓死了。而那些躲到物體,如桌子,或汽車下躲避的人也總是受到了重傷或死亡。 

貓,狗和小孩子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自然地蜷縮起身體。地震時,你也應這麼做。這是一種安全的本能。而你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便可做到。靠近一個物體,一個沙發,或一個大物體,結果它僅受到輕微的擠壓。 


在地震中,木質建築物最牢固。木頭具有彈性,並且與地震的力量一起移動。如果木質建築物倒塌了,會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間,而且,木質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磚塊材料則會破碎成一塊塊更小的磚。磚塊會造成人員受傷,但是,被磚塊壓傷的人遠比被水泥壓傷的人數要少得多。 

如晚上發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簡單地滾下床。床的周圍便是一個安全的空間。 

如地震發生,你正在看電視,不能迅速地從門或窗口逃離,那就在靠近沙發,或椅子的旁邊躺下,然後蜷縮起來。 

大樓倒塌時,被發現很多人在門口死亡。這是怎麼回事?如你站在門框下,當門框向前或向後倒下時,你會被頭頂上的屋頂砸傷。如門框向側面倒下,你會被壓在當中,所以,不管怎麼樣,你都會受到致命傷害! 

千萬不要走樓梯,因樓梯與建築物搖晃頻率不同,樓梯和大樓的結構物會不斷發生個別碰撞。人在樓梯上時,會被樓梯的台階割斷,會造成很恐怖的毀傷!就算樓梯沒有倒塌,也要遠離樓梯,哪怕不是因為地震而斷裂,還會因為承受過多的人群而坍塌。 

儘量靠近建築物的外牆或離開建築物。靠近牆的外側遠比內側要好。你越靠近建築物的中心,你的逃生路徑被阻擋的可能性就越大。 


地震時,在車內的人會被路邊墜落的物體砸傷,這正是Nimitz Freeway路上所發生的事情。San Francisco地震無辜受害者都是呆在車內。其實,他們可簡單地離開車輛,靠近車輛坐下,或躺在車邊就可以了。所有被壓垮的車輛旁邊都有一個 3英呎高的空間,除非車輛是被物體垂直落下。 

◣我發現,在報社或辦公室裡堆有很多報紙的地方,通常會好些,因為報紙不受擠壓。你在紙堆旁可找到一個比較大的空間。 


美國國際救援小組(ARTI)為救自己一命,請耐心花費10分鐘細讀本文並牢記,以備不時之需:

溫室效應讓地殼及海洋溫度升高,地殼膨脹擠壓,所以地震愈來愈頻繁也愈猛烈,您住在地球上任何角落都可能難逃地震的傷害,小心不要被地震淘汰!以下是一位美國活菩薩苦心為文要救各位,請勿枉費他的一番善心!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位教學認真的小學老師,叫同學不要講話,其中一位同學站起來說:「老師!你……」老師插嘴說:「不要講話!」這樣的對白重複幾次後,老師生氣的說:「叫你不要講話就不要講話,你這麼愛說,就到操場把你要說的話大聲說10遍!」他只好走到外面大聲說:「老師,你的拉鍊沒有拉!」幾乎全校的師生都聽見了。如果這位老師稍微傾聽一下,讓學生把話講完,就不會這麼尷尬了。


 


插嘴或打斷對方的話,是傾聽最大的殺手。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教室裡,也發生在家裡。一位小女生從學校回來,告訴母親:「媽,今天老師懲罰我根本沒有做的事情。」媽媽生氣的說:「不行,我一定要跟老師理論。」停了一下,媽媽才問:「你沒有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女兒說:「我的家庭作業。」


 


30年前我跟一群小學生進行句子完成遊戲時,其中一個題目是「媽媽……」,很多同學都寫了類似「媽媽就是我話還沒有說完,就急著插嘴的女人」。30年後的今天,這種插嘴、打斷別人說話的現象仍然普遍,不僅發生在學校和家裡,更常發生在議會的質詢、記者的訪問和主持節目的互動中。


 


為什麼人家講話時要插嘴?不專心聽講,心裡一直在想自己要表達的意見或辯解,過於擔心對方不知道答案、對對方有偏見等都是原因。


 


有效的傾聽就是除了注意內容和訊息外,也要傾聽對方的感受。如果聽不清楚,就要請對方再說一遍,還要適時提出問題,表示對對方談話內容感興趣。為了驗證自己的確傾聽清楚,也為了避免衝動插嘴,在聽完對方完整的內容之後,扼要的把對方的話做個摘要,然後再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辯解。


 


物理老師說:「牛頓坐在樹下,被掉下來的蘋果打到頭,就這樣發現了萬有引力,多棒啊!」一位學生回答:「老師,牛頓的確是因為坐在樹下,從蘋果掉下來的事件發現了萬有引力。可是,如果他一直像我們這樣坐在教室裡聽講看書,他就不可能發現任何東西。」他顯然對老師在台上拚命講話或照本宣科很不喜歡,可是在講話之前,他卻能正確擷取老師的談話重點。


 


愛因斯坦說:「如果A等於成功,那麼成功的公式就是AXYZX代表工作,Y代表玩樂,而Z則是閉嘴。」他所謂的閉嘴就是傾聽。海明威說:「我喜歡傾聽,我從細心的傾聽中學到很多。」


 


既然大科學家和大文學家都認為傾聽很重要,那有沒有研究證據呢?英國學者Lindsay Smith進行了一項為期10個星期的實驗,35位小學生每星期個別和一位訓練有素的成人進行半小時的說和聽。結果說明了:增加兒童被訓練有素的成人傾聽的機會,他們的學習和行為效果就會顯著增進。


 


轉載自親子天下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有說髒話的體驗,不管是罵人或被罵,有意或無意。有時,為了獲得同儕的認同,把粗話當成溝通的媒介,藉以拉進彼此的關係。

399期張老師月刊    文=陳舒榆


「臭俗仔,有種明天就去動他啊!」
「他不敢啦!」
「就說他沒種了,臭俗仔!」
這是路上四、五名國中生的一段嬉鬧對話。
原本以為又是青少年逞凶鬥狠的氣話。結果,所謂的「他」,其實是「她」。原來這群國中生中有一位男孩一直想追隔壁班的女生,但遲遲不敢有動作,讓其餘幾位哥兒們實在看不下去了,故意群起調侃他一番。
只不過,明明是情竇初開的純愛年紀,這樣的對話聽在外人耳裡,總是刺耳,也讓人有種不解和遺憾,難道話,就不能好好說嗎?

爆粗口,無傷大雅?
其實這樣的用語和措詞,總是不斷地出現,生活中、課堂上、社交場合裡……,令人不禁納悶,髒話,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魅力或意涵?為何會有那麼多的人愛把髒話掛在嘴上?尤其在傳統觀念中,講髒話總是跟黑社會、中下階層掛鉤;曾幾何時,臺灣的社會不論大人、國中或國小學生,也跟著朗朗上口?
曾經有位家長無奈地表示,當她第一次聽到國小四年級的女兒脫口而出的髒話,她氣呼呼地當場數落了女兒一番,沒想到女兒掛著兩行清淚,委屈地表示:「為什麼不行說?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大家都這樣說呀!」
一位新手媽媽小玟也分享了她的自身經驗。
這位年方三十的新手媽媽,說了一口很溜的臺語,從年輕時,就愛爆粗口。但是在她的朋友圈中,大家對於她的個性和口語習慣早已司空見慣了;久而久之,只要沒人感到不舒服就好,大家也都把她愛爆粗口的習慣,解讀成「無傷大雅」。
尤其每當眾人遇到工作鬱悶,無處發洩時,聽到小玟操著臺語口音,嚷叫著夾雜髒字的粗話,一股氣,彷彿有了發洩的出口,壞心情隨著消失了一大半。

有時是為了製造共鳴的氣氛
事實上,回想起每個人的成長過程裡,多少都有關於髒話的體驗,不管是罵人或被罵,不論是有意或無意。更多時候,為了獲得同儕的認同,把粗話當成溝通的媒介,藉以拉進彼此間的關係。
只是,以前學校老師管教較嚴,對於說髒話的印象多半是壞學生才會有的行為,然而世代流轉下,現在不僅國中生如此,連小學生也常見動不動就一句:「你白痴啊」,或是想講又不敢講地用諧音字替代。儘管有口無心,但通常會想用粗俗、不雅的言詞表達情緒,多半已預料到說了之後可能會達到的「驚人」效果。
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前陣子新竹關西高中請了知名作家九把刀到校演講。校長上臺致詞的一句「X,真的太好聽了!」原意是想和學生打成一片,也的確換來臺下如雷般的掌聲。只不過,被學生po上網後,卻意外引來軒然大波,讓教育界、學生家長們,紛紛對於這位校長可能引發後續的模仿效應而感到憂心,同時群起撻伐,認為這股髒話歪風不可長。

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容輕忽
新手媽媽小玟,進一步講到自己講髒話的歷程。
她說自己從小就有「南霸天」的稱號,才小五的年紀,就已經可以帶著小弟(其實是同班同學冒充來壯大聲勢),到附近的國中幫忙鄰居喬事情。
「原來是混過的呦!」「哪個堂口的?」大部分的人聽到這裡,往往會受到電影「艋舺」的影響,總覺得能夠撂兄弟去國中嗆聲,怪神氣的。但小玟表示,自己這樣的個性「應該是受到個性海派的阿公影響吧!」她剖析自己愛打抱不平的性格,言語間很自豪自己有個威風的阿公。
從小,被鄉下阿公、阿嬤帶大的她,經常見到形形色色的人出入家門,拜託她阿公喬事情。「應付各路人馬,我阿公不用開口說話,就有一股震懾人心的氣勢。小時候,最常見到阿公氣到拍桌,邊飆三字經,威嚇對方別得寸進尺的畫面……。」這也讓她從小就認定男人談事情就要這麼Man,甚至覺得不爆粗口,就很難把事情搞定。
只不過,當她上了國二,爸媽為了教育問題,逕自把她帶回臺北。離開了熟悉的南部鄉下,以轉學生的身分進到臺北校園,不適應新生活是其一,其二是她改不了爆粗口的習慣,一句「X的,你有沒有搞錯!」「別把人當白痴,你以為你是誰!」經常就被同學一狀告到老師那,認定她在耍流氓、恐嚇人。

有口無心,卻帶來誤會
儘管小玟有口無心,純粹只是反應當下的情緒而已,但對於這樣的解釋,老師並不認同,總認為她是在狡辯,同時也希望她可以將心比心為那些被她爆粗口的同學設想一下內心的感受。
這樣的思維,對長期以來已習慣說髒話的她,造成了莫大的衝擊。她一直以為爆粗口很平常、很生活,也具個人特色。她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些習以為常的慣用辭彙,聽在別人耳裡會是粗俗、不雅,甚至帶有貶低、藐視、傷害性質的話語。
為了適應新生活,她只好學著調整轉變,盡量改掉出口成髒的習慣。她笑說,當時她有一陣子會用咳嗽來取代想罵髒話的衝動,咳到最後,連自己都覺得好笑,因為說了一大段話,沒人聽得懂,只聽到她不停地在咳嗽。
後來,有一年,她邀請同學們南下,到她阿公家作客。當這群年輕的孩子們興奮地吃著一道道辦桌佳餚時,沒想到卻看到小玟的阿公三不五時就夾雜幾句髒話當問候,招呼許久不見的街坊鄰居。
同學們全都傻了眼,一轉頭,也看到小玟正有樣學樣地跟熟悉的鄰居玩伴,一搭一唱地髒話連連。最後,小玟的父母只能不悅地一旁告誡:「女孩子要幼秀點,別講沒幾句就出口成髒!」
「沒辦法啊,那就好像傳染病,有人罵,你也會想跟著罵一樣。」她巧妙地為自己一直改不了的習慣下了註解。

不滿的情緒,藉髒話發洩
小玟說得沒錯,現在的小孩學習力和叛逆心都超強的,只要是老師、家長愈制止的,私底下就會更肆無忌憚。尤其電視上、同學間學到的「禁忌話」,更讓他們有股蠢蠢欲動的興奮感,動不動就想要來上一句。
曾經在才藝班工作過兩年的大華老師就非常無力於這樣的現象。她曾經親眼目睹班上一名瘦小的轉學生,被無端取了「白目狗」的難聽綽號。由於這名小男生在班上並不認識什麼朋友,孤立無援的他只能向大華老師求救。
大華老師則發現,對小男孩不友善的學生,其實平日表現正常,她不懂,怎會這樣惡劣地欺負新同學?追問之下,釐清了事情始末。
原來是新來的小男孩不愛搭理人,不僅如此,有時在問都沒問的情況下,就占用別人的座位。有位學生因為看他不順眼,便幫他取了難聽的綽號,經常白目狗、白目狗地罵,同班的學生聽了覺得好笑,就學著一起罵。
大華老師難過地說,其實有些孩子是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跟著出口傷人。她也找他們問過,如果換作是自己被罵,會不會感到不舒服?沒想到得到的回答竟是:「我才不會像他一樣白目咧!」
除了缺乏同理心、不懂得尊重別人外,這群孩子無意義的歧視、排擠行為,也凸顯他們的情緒得不到適當的出口,尤其面對新同學無理的行為,讓他們只能透過「言語」來抵制對方。

重塑習慣、情緒引導,方能戒掉出口成髒
雖然氣憤時,人有時難免會語帶情緒性字眼,但是如何學會適度發洩怒氣又不至於傷害他人,相信是人人都該正視的情緒管理問題。尤其面對孩子,先要接納他們的情緒,引導他們適時發洩,不能光禁止,叫他們不能說,結果只會讓孩子學會暫時隱匿,但當情緒一激動起來,往往脫口就罵個不停。
講髒話,往往跟生活環境、情緒控管有關;不過,愛爆髒話的新手媽媽也坦承,自己還是必須設法改掉愛講髒話的習慣,要不然等現在三個月大的兒子將來長大,也同樣對她爆粗口,那她可絕對受不了!

daisym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 3